索勋就任瓜州刺史,大概在乾符六年左右。还记得上一篇中我们讲张淮深征讨河西,收复失地的“乾符之政”吗?没错,索勋也是这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中的一员。他也是凭着在战斗中立下的功劳才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的,而且不是被张淮深任命的,而是被唐僖宗直接下诏正式承认的瓜州刺史。所以,张球说索勋“武冠当时”确实太假,但是能在这种战斗中被朝廷承认,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确实不虚。
总而言之,索勋在瓜州一待就是整整十年。这期间,除了加强城池防卫,训练兵马之外,他还经历了从张淮深到张淮鼎的政变。在关键阶段,他还适当的给予了张淮鼎一定的支持,以换取张淮鼎对他在瓜州地位的认可。
而此时张淮鼎还把索勋当做一个寻常外戚,外放的刺史。根本没有意识到索勋这个人的地位早已经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了。和他张淮鼎比起来,索勋现在已经丝毫不落下风。
张淮深生前曾担任过沙州节度使,多少有一个节度使的名分。而张淮鼎一生寻求节度使之职,却始终没有等来属于他的那杆旌节。而瓜州其实早在张淮深时代就已经隐隐的和“沙州节度使”的管辖范围有些脱离,只不过张淮深执政日久,威严尚在,所以瓜州和归义军仍然藕断丝连。
当执政尚短,还没有节度使名号的张淮鼎上位之后,索勋的瓜州就和沙州成了能平起平坐的两个行政单元(官方层面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同时这个具有独立性的瓜州,还藏着索勋不少的兵马。
索勋是如何夺取沙州政权的,即使是在吹捧他的《索勋功德之碑》中也没有写。大概是因为过程太过于阴暗,不堪入目,所以连美化都没法美化了。
可是无论过程多么不光彩,政变的结局对于索勋来说却是光彩万分的:作为张氏宗亲中唯一一个健在的男性长辈,又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索勋轻而易举的篡取了张承奉的位置,成为了归义军的第四代节度使。
这场政变的受益者,不只是获得实际利益的索勋。连远在长安的唐僖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高兴的不行:长期以来困扰他的,恐怕张氏会在河西坐大的问题因为索勋的上台迎刃而解。
可以想象,新上位的索勋不仅会一如张氏家族向长安索取节度使之位,还会更加忠诚于朝廷,获得更多的官方支持。
于是唐僖宗立刻授予索勋归义军节度使的职位,并一口气为他加了定远将军,检校吏部尚书,御史大夫,钜鹿郡开国公,上柱国等多个位高权重的头衔,对他的态度远远胜于对张氏统治者不温不火的态度。
而索勋在得道了节度使头衔的同时,也和长安料想的一样听话。他识趣的向长安提出,自己没有向东发展的意思,并且愿意将甘,凉,肃三州继续托付于朝廷河西节度使和河西都防御使的名下,自己则选择向西开拓疆土。
唐僖宗自然又是大喜,将归义军节度使的观察范围扩张到了更西部的伊,西等州。如此一来,索勋虽然放弃了东部三州,但是却向西扩张了两到三州的领地。这笔买卖其实很划算,因为在领地范围大体不减的同时,他获得了长安的赏识,也避免了和朝廷的冲突。
随后,索勋任命两个儿子分别为沙州刺史,掌握行政权;沙州司马,掌握军权,彻底稳住了沙州城的局势。
然而,被索勋挤下高层的张氏族人却不会因为索勋获得了朝廷的认可而轻易对他俯首帖耳:怀着对索勋的严重不满,原本应该作为托孤之人的李张氏带着小张承奉躲了起来,伺机寻找机会再次发动政变,夺回属于张家的归义军政权。
参考资料:《敦煌的归义军时代》/冯培红
归义军杂谈
归义军杂谈:杀死张淮深(上)
归义军杂谈:杀死张淮深(中)
归义军杂谈:杀死张淮深(下)
归义军杂谈:张议潮与他的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