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古镇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古建筑规模达16927平方米,保护区面积约为26公顷,核心保护区7.4公顷。镇内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
人文掌故
余西古镇所在地原为黄海之滨,南北朝中期出水,唐末与大陆相接。五代时期,余西所在地属静海镇,后周设庆余寨,属扬州府通州静海县。宋代,陆地面积逐步扩大,这里盐业发展较快,行政地位得到提升,余庆场设立,属通州。元代,随着盐业生产规模扩大,余庆场一分为三,设余西、余中、余东三场,余西场为原余庆场主体。
明朝中叶,余西的盐业达到鼎盛时期,洪武二十五年(1392)余西课盐司设立。清康熙年间,余西进一步发展,政、商、文及宗教建筑齐备,自成体系,成为通州全境五盐场的核心。民国时期,盐场衰落,余西古镇的盐业经济走向萧条。建国后,余西辖区几经变迁,2004年4月,余西并入南通市二甲镇。

古时,余西为地方经济中心,近代工业在余西亦起步较早,民国时期,建立余西缫丝厂,为张謇的大生企业供应原材料。在雄厚的财力支持下,当地商业相当发达,杜谊茂布庄、黄家染坊、曹家酱园、季家酒坊等作坊、商铺,遍布余西大街小巷。
庙宇林立是古镇的另一大特色,现存都天庙、头甲庙、西来禅院、元帅庙等数座庙宇,常年香火不断;遗址有大悲院、文庙、武庙、大王庙、城隍庙、红庙、十甲庙、三官殿、曹氏宗祠等。其中,始建于清代的西来禅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物,寺内佛宇楼阁金光闪耀,绿树成阴,花香氤氲。
历史上,北方、江南人大量迁入余西,淮文化和吴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亦是人才辈出之地,最著名的有评书艺术家柳敬亭、抗倭英雄曹顶、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等。
建筑景观
一般滨水城镇常形成平行于河道轴向生长的格局,余西古镇却是独特的“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工”字形格局。以“工”字型主街为骨架,衙署为龙头,左右古井为龙眼,南北向街道为龙身,南街为龙尾。主街端部各设一门,分别为镇海门(东门)、对山门(西门)、迎江门(南门)、登瀛门(北门)。如今,四城门只有迎江、镇海两门局部尚存。

古镇街巷脉络基本保存完整:南北长街“龙街”,街长422米,两侧当年的商铺旧宅多数存在;古运盐河和盐码头遗迹尚存;原有盐仓、盐店、盐栈虽已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转为棉花行、染坊等,但仍能从中看到余西因盐成邑的痕迹。
由于余西文化性格中淮文化与吴文化相互交融,又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余西特色的建筑风貌。
余西古镇建筑多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建筑,厅堂有两进、三进等,院落空间有穿心院和倒座式院落两种形式,穿心院的大门设在整个院落正中,进院门后直接可穿过里边的院子。倒座式院落由倒座、中庭、两侧的厢房和后庭组成,中心院落与其他空间多用天井或者檐廊组织联系交通。
余西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建筑多设置檐廊或明间凹进形成廊,以保护外檐、室内装修免受雨水侵袭。屋面大都有轻微的曲折,铺小青瓦,正脊为三线雌毛脊。檐部不但使用了勾头瓦,还加上了花边,独具地方特色。房屋的外墙面多用白灰粉刷,与灰色瓦片相衬,雅致朴实。
平潮镇
名镇概况
平潮镇乃通州西部重镇,南通的北大门,南濒长江,东傍通扬运河、九圩港。平潮古镇自唐初成陆,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为有几个单姓布衣迁居于此,人丁日增,渐成村落,始称“单家店”。后又因距南通州15公里,俗称“三十里”。清代,县道两旁遍植桃树,雅称“桃村”。现在的平潮镇是由原来的三乡一镇(即平南乡、平西乡、新坝乡、平潮镇)合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