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极拉沟。 马彦龙 摄
![故乡极乐的文化记忆](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27/1645933273OcQb52.jpg)
同治年间的回族墓碑。 韩福良 摄
![故乡极乐的文化记忆](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27/1645933273yYLjKw.jpg)
清朝朝廷颁发的功牌。 韩福良 摄
![故乡极乐的文化记忆](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27/16459332743y0Qgv.jpg)
嘉庆年间的地契复印件。
![故乡极乐的文化记忆](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27/1645933274oN3O0h.jpg)
回族宴席曲歌手。 马世军 摄
![故乡极乐的文化记忆](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27/1645933275t06wdG.jpg)
寄托着回族妇女情思的口弦。
![故乡极乐的文化记忆](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27/1645933275Jr5K0M.jpg)
极乐乡出土的卡约文化陶罐。 相玉 摄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渐渐逝去,这种情结愈发浓厚,历久弥新。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状如桑叶的北川大地中西部,有一条直通娘娘山的山沟,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极乐乡,人们惯常称之为极拉沟。极拉沟依山傍水,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极哇寺与卡约文化遗址
极拉沟是一条西南走向的狭长谷地,从极拉口村往西到娘娘山脚下的岔水坝村,全长约12公里,乡政府驻地极拉下庄距县城桥头镇19公里。从娘娘山脉发源的丹巴沟小溪、小林棵溪和深沟小溪在宗阳村附近汇合后流经极拉口村汇入黑林河。进入沟口往里面远眺,连绵巍峨的娘娘山横亘在西南方向,逶迤起伏的峰峦下有一处较为醒目的圆形峁梁,人们称之为“陀螺亥”。陀螺亥是藏语译音,意为小山包。上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在陀螺亥上面挖出了大量的瓦片、瓦当、兽头和青砖,据当地人传说,那个山包上是一座名叫“极哇寺”的藏传佛教寺院的遗址。“极哇”系藏语音译,意为寺院厨房或者是公用食堂,从字面意思分析,该寺院规模不小,僧众数量较多。根据有关史料及当地群众世代流传的说法,这座寺院毁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兵燹。后来,人们将“极哇”一词逐渐演变为“极拉”,把极拉上庄、极拉下庄和极拉后庄三个村落统称为极拉大庄。
陀螺亥东坡底下,有一处卡约文化墓葬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盖屋动土时经常挖掘出大量陪葬手制陶器双耳罐、双大耳罐、瓮和骨骸。1987年以来,经文物部门多次鉴定,确认该地为卡约文化墓葬遗址。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这里属于北川河流域半浅半脑地区,依山傍水,林木葳蕤,水草丰美,适宜人居。从墓葬群和陪葬陶器中发现已经变为黑色的粮食,说明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和狩猎为补充的经济生活。如果没有部落战争,没有疾病,他们的生活一定也充满了浪漫的诗意。1990年11月28日,大通县政府将这处卡约文化遗址列入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嘉庆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
与村里人聊起历史时,有人说路底下(陀螺亥底下向北通往后庄、城关的一条村道)的马氏家族原来是藏族。为了核实这个传说的来源,我于1989年找到路底下居住的马家阿爷,他家的庄廓院墙显得与众不同,用夯土筑成的墙体又高又深,经过圆形的车门洞到了庭院,环顾四周,不由产生一种沧桑感。当时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见到我很高兴,因为我们还略带远房亲戚关系。我说明来意后,他思路非常清晰,确定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他们这一户马姓,原来是极哇寺所属的藏族住户,当年寺院被焚毁后,他们中的好多人都迁徙到海晏一带的牧区。他们家族觉得故土难离,硬是留了下来。后来大量回族人迁居到此地,他们的先人将寺院里没有烧毁的砖木材料等物资捐赠给回族人修建了清真寺,在这些回族人的影响劝说下,他们改宗伊斯兰教,随了回族,从此以“马”为姓。老人还肯定地说他们的亲戚还在海晏等地,年轻时候到草原上做买卖时还攀上了亲戚。这个传说基本上与历史相符。据民国初年刘运新等编修的《大通县志》载,清雍正间,大批回族从河州、甘凉、西宁等地渐次迁到大通定居,日增日盛。实际上清政府自雍正年间开始,将这些回族从各地府邑迁来至此垦荒居住,由此北川地区的回族人口数量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