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蒙古先锋汪仕显攻大安,宋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遣将进据阳平关,亲自率军血战,终败蒙军。同年九月,蒙古军再冲大安,曹友闻率军血战,全军覆没,蒙军长驱入蜀;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羌人田九成据城南马面山起义,建元“龙凤”;
明崇祯二年(1629),宁羌阳平关等地义军纷起,转战五丁关一带;七年(1634),陕北义军数万进入县境:八年(1635),张献忠攻克宁羌;十年(1637),李自成率义军攻占宁羌,在黄坝驿、麦子坪、阳平关等地有大战:十三年(1640),张献忠过剑门关,直趋阳平关;
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军与吴三桂在阳平关、七盘关大战,吴军曾攻占宁羌;
清嘉庆二年(1797),白莲教女帅王聪儿、姚之富率军转战宁羌南山及铁锁关带,在罗村坝、东山寺、南河坝屯兵;
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由川入陕,攻占宁羌,次年,进军铁锁关、巴山,占领东山观,夺取宁羌城;
民国八年(1919),以张贞贤为首的红灯教在县境活动,组织“汉邑保安军”,转战县境各地,声势浩大;
民国十六年(1927),宁羌农民张金组织大刀会,袭击官军;
1933—1935年,县境曾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红军曾两次攻克宁羌,建立“宁羌”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历史上,诸葛亮经此而伐魏,唐明皇越境以奔蜀,至今古驿道遗迹犹存。历代文人骚客也多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岑参、李白、李商隐,五代的王仁裕,宋代的文同、陆游、宋景文,明朝的薛瑄,清代的王士祯、何绍基以及近世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为宁强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从上述可见,宁强人文历史积淀丰厚。在这些人文历史里面,羌族人文历史是基础。《宁强县志·风俗习惯》载:“羌氐民族在本县活动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羌氏民俗痕迹还依稀可寻。”“……除官服外,民间尤其是边远山区都留有氐羌民族服饰痕迹……”可见宁强羌族虽然汉化,但羌族风习对宁强影响颇深。这些“痕迹”,主要是相对外来人而言,不仅服饰,不仅民俗的民居、饮食、信仰等,主要是文化。
来源:《陕南羌族》(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