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看中国历史时,时常对一些古地名心驰神往。受地理方位,人文风俗等影响,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一些古地名蕴含着古人对家国乡土、祖宗之地的深切寄托。
无疑,任何事物都不能一味怀古,包括地名。不少城镇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地名多次更改,变化才是常态,千年不易名如邯郸者,反而极其罕见。

改名之举,有成功的范例,但也有不少缺憾。除了徽州变成黄山等网络上大家普遍认同的改名“失败”城市,还有一处地名的改动,让我十分痛惜——都江堰。
提起都江堰,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处以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命名的城市,可是还有多少人知道,昔日的都江堰市,却曾有一个更加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形象名字:灌县。

灌县古城门楼
01
都江堰所在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是它的特色。
2200年前的战国时代,秦国的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蜀郡长期饱受岷江水患,熟知治水的李冰带着他的儿子和蜀郡的父老乡亲,历经七八年辛苦,勘察水文地理,修成了都江堰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遂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图
都江堰初建完成时,称为“湔堋”,“湔”是此处的山名,“堋”是蜀地羌族人对堰坝的称谓,“湔堋”就是湔山的堤坝之意。
宋代,把整个这一地区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都江即成都江”。由此,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概貌
02
都江堰,因堰兴城、因堰兴县,为保障这一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自汉代起就设置“都水椽”、“都水长”、“堰官”等官员,监管、看守、维护这一水利工程。
西晋之后,都江堰建制所在的县令就成为事实上的“堰长”,全权负责这一水利工程。都江堰旅游景点的灌县古城里面,至今还保留着一座水利衙门,可见蜀中官员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

灌县古城中的水利府
汉魏时期,都江堰地区隶属于都安县。两晋南北朝时期以至南宋,这一地区战乱频繁,政区经常变动,先后有晏官县、齐基县、汶山县、盘龙县、导江县、青城县等多个建制。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灌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始出现灌县之名。
新中国成立后,灌县隶属于温江地区,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撤县设市并更名为都江堰市。

03
都江堰市,并非仅仅只有一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知名地标,这里还有一处同样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它被誉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天师道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