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一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这里的人文特色。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掀起了一波县改市的热潮,许多古县都争先恐后的想摘掉“县”的名签,带上“市”的帽子,灌县也不例外。灌县在积极争取撤县的同时,以一个什么样的市名取而代之,一时间成了困扰全县的大难题。
经过一番取舍,灌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以“都江堰市”作为灌县撤县建市后的市名,也许当时的县领导们认为这样更加有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都江堰旅游资源。

都江堰风景区
如果改名的主导思想就是极力发展旅游,那么我觉得这是非常浅薄和浮躁的表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是政绩观的扭曲,对历史文化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算的是经济上的“小账”。当然,我并没有直接根据,只是一种猜测。
坦白的说,都江堰除了发挥水利作用,无非是一处风光而已,仅以这一水利工程来命名一座城市,显得十分局促和小气。这就如同用黄山这张旅游名片取代徽州这一极富文化底蕴的地名一样,虽然直观、简洁,但无形之中割裂了更加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都江堰灌县古城
04
直至今日,都江堰简称仍为“灌”。何为“灌”?当然是灌溉之意。
中国大地上的水利工程不计其数,似乎每个水利工程都可以用“灌”来形容,但都江堰无疑是最为特别的一个——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灌”作为都江堰的代称,当之无愧,实至名归,如同以“河”代指黄河,以“江”代指长江一样。
由此可见,灌县之名,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特有的风土人情,无疑比都江堰这一单纯的水利工程名称,更适合指代这一地区。

05
作为一个外人,我本没有资格对“灌县”改名“都江堰市”指手画脚说些什么,也许那里的人们正在更多更好的享受城市改名之后带来的经济利益上好处,我不想与熟悉了、习惯了这一名称的几十万都江堰市民“为敌”。
我也不是说古地名就一定好听,老地名就一定改不得,那是活在过去的表现,但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都江堰市”这个名字,依稀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无论何时,地名的变动,既要适应当下需求,又不得不考虑乡土历史的渊源,饱含历史厚重感的名称,本身就是宣传自己、推荐自己,让外界神往的最大吸引力。

一个好的地名,是一个城市最响亮的名片。像都江堰这样的旅游城市,以其悠久绵长的历史厚重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在未来发展前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灌县与都江堰,原本是可以更好地共存的。其实,灌县本身就是一个不输于“都江堰”的名片,只不过,它已经很少被今人所熟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