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先商、先周”在“南方”和“东南”的物产与文创的原因。本文行礼如云至此,本应戛然而止,考虑到义工的责任未完,不得不再罗唣几句,否则很容易掉下他们自己出道时即已挖下的陷阱。所以,学者立论前多考证多引据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文风,而不要只凭古人或名人的口气。
对于考古勘史颇为生疏仅流于形式的学者而言,对《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木瓜》的创意主题,和更多古籍中除前述物产与文创的原产地之惑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先夏、先商、先周”时序的陷阱。因为我们很担心前述“科幻文史迷”因为“迷信”和“天真”,又将“先夏、先商、先周”的时序,排例成承继接续的关系。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在炎黄蚩和陶唐虞两个三代先帝的朝堂,都是在一块共事的同袍,多数是堂兄与表弟。那么问题来了,一些人在考古勘史专业上的困厄与陷阱,从《诗经》始将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中国的现代考古学的百年大祭,尽管惊世发现层出不穷,却仍不能为国人明确华夏源头何在?而他们所说的源头因不足4000年又难被个中人看好?就因为他们当中有人喜欢假装看不懂古代文献,而往往东成西就并南辕北辙,正如今天所谭的《诗经》。为了让大家都少走弯路,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会响起本人的大声疾呼,这也让个别人常常严重地不爽与无奈。希望这种尴尬的局面能够早一天结束的唯一方案,就是建一个专业工作者南北论述的平台,使各方的言行能经常性地让对方看见与听见,并且相互据为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