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内核的淡化,却带来了商业的填补。促销成为节日的必须。
临近春节,商家就打出年货节的名头推销;临近妇女节就开始女神购物专场,孩子们上学则是促销开学季……无数营销模式在节日中出现。人们拿着手机,心惊肉跳地秒杀抢购;团购优惠,会员专享更是层出不穷。不过倒是激起了“过节”的兴致。原来并不是人们不喜欢过节,而是节与人无关。
于是戏谑的“光棍节”演变成“双十一”购物狂欢,甚至直接将电商的店庆日,直接赋予减价促销的属性。
据报道,2020年“双十一”成交额突破4982亿元,受此前疫情影响,增速高达26%。近8亿消费者参与,订单量突破23.21亿。若将这些包裹连接起来,足以绕地球赤道16圈。而2021京东618期间累计下单金额超3438亿元,再创纪录。
各个网络平台上的购物欢愉,背后更多是资本力量的支持,也就是说:节要过,东西要买。于是以购物为目的而设立的节,在大型电商的宣传架构下,慢慢被我们接受了。“剁手党”们乐此不疲,电商平台也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节日呢?
当动动手指完成网购的步骤,在一次又一次输入支付密码后,真的能感受到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吗?物质在一浪又一浪的填补着生活的空虚,直到给人们“只要买就能获得节日快乐”的假象。然而我们却趋之若鹜,直到失去过节的冲动,那份源自心底最原始的欢乐与畅快,已荡然无存。
广告在不断呼吁要享受人生,购物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可学会生活、享受人生难道不应是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吗?节日的设立就像给我们提个醒,用消费满足物质,精神层面却难以达观。生命存在于寻找快乐,那是为了过节而自发的激昂,节日就是不断提醒我们反思的使者。
商业的影响力巨大,使得所有的节日都是吃吃吃、买买买的进程。所有的节日一个节奏,只是在清明节和端午节习惯性地不再“快乐”,但对于大多数人,节日没有让人们感受到这天存在的差异,我们在机械般的度过这看似丰盈的一天,不过一如往常。
当节日过去后,媒体要盘点假期出行旅游多少人,购物交易额达到多少……总之只要消费了,商家赚钱了,就好像节没有白过,风卷残云后,不禁发问,这是我们所期待的节日吗?
过节,是为了过生活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传统节日被保留了下来。
端午节的人们会吃着粽子,因为祝“快乐”还是“安康”争论一番;中秋节也要咬着月饼,在各自表白“咸党”或“甜党”之余,端详月亮是否圆满;春节若是无法团聚也要在网络中求个团圆,恭贺新年,要个好彩头……不论人们现况怎样,前景几何,这些节日都从未遗落。
节日,它与生活休戚与共,着眼于当前,感到无微不至。人们也乐于自发地徜徉在节日氛围中,或欢乐,或哀伤,或参与到某一个环节,乐此不疲。情感的抒发,是蕴藏在千百年来这片沃土上的钟灵毓秀,纯粹而踏实地抚育着每一个生灵,让他们的灵魂安然宁静,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