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生活妙招

出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出柜)

常驻编辑 生活妙招 2022-03-09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好多父母活了一辈子,自己前半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东西。他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就把自己一生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能容忍孩子有任何问题,他认为孩子的这种身份是一种问题。其实孩子是不是同志跟他的父母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父母只要过完他们自己的一生就可以了。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一代同性恋者的父母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裂变,许多父母认为子女是同性恋是自己为人父母的角色失败。他们总生活在他人审视的目光下,为他人而活着。中国人的 “身份”并不是被定义为一种 “自我的特性”,而是一种对群体归属感的渴望。这种身份缺乏独立的人格,它是在相互交织的关系网络中浮现出来的。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中国人的性格仍处于“口唇期”,与之相应的是“口唇依赖”型的人格特质,这种类型的人不仅依赖感强,而且要求很多,人与人界限不清晰。由于生活在群体压力之下,中国人的心理、伦理观念都与西方不同。就家庭结构而言,不同于西方家庭的继承模式,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种反哺模式,它更多地承担着社会功能; 而继承模式下西方社会的家庭更多地履行着情感、性满足的功能。在前者看来,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在后者看来,婚姻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一位同性恋者的母亲也谈到自己的想法: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父母上半生过自己的日子,下半生就过儿女的日子,总想以儿女的骄傲为自己的骄傲,好像就没有别的什么事情可以做了似的。我觉得自己现在过的就是我儿子的日子,我儿子好就是好,我儿子要不好我感觉就是不好。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父母一辈子的期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从子女那里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父母真实的内心可能并不是因为 “社会地位”、“颜面”或者 “传宗接代”等原因而无法接受同性恋子女,许多父母无法确切地在子女面前表达内心深处那些“脆弱”的东西,这些脆弱的东西就是爱,父母的拒绝与排斥是因为担忧子女的未来。现在许多同性恋者正默默在做的就是希望自己能经济独立,并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以消除父母的后顾之忧。此外,同性恋子女的家长也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还有艾滋病的污名。借用凡勃伦“代理有闲”的概念,同性恋子女的父母所遭遇的污名可以称为 “代理污名”,也即间接的、替代性的污名。这种社会污名也是父母考虑的一个因素。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思考:从 “出柜”到 “回家”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同性恋者的出柜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重传统价值观的家庭通常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低。家庭出柜一方面有赖于整个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缓和,同时也需要家长与同性恋子女价值观念的改变。许烺光视“报恩”为中国主要的文化习惯,它加强和巩固了群体凝聚力,而在西方文化中缺乏 “孝道”之类的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 “五伦” (其中有三种是家庭关系) ,强调关系性与交互性。在现代中国社会,在“家庭”这一母体中的 “安身立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实。因此,家庭在中国同性恋者那里成为自己性取向之外的重要属性,家庭出柜也是同性恋个体在完成自我性身份认同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1As拜客生活常识网

浦安迪( Andrew Plaks) 注意到社会关系在定义性格时的重要性,性格类型体现出来的独特社会关系结构要比心理学属性重要得多。他认为“出柜”和“现身并自豪”对中国人而言在文化上是成问题的,因为“出柜” 意味着离开家庭、父母和传统文化。相比较之下,“回家”(coming home) 可以被认为是同性恋者自我肯定的一种本土化术语和策略。“回家”意味着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终归宿。“家”并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同性恋者一辈子挣扎不已的 “家庭”,同时也指同性恋伴侣组成的家庭,是让他/她感到温馨和支持的第二个家。出柜不是将性从社会中隔离并与社会相抗衡,通过“回家”表明同性恋者的可见性不是从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孤立的性自我,而是作为一种在主流社会关系中定位同性恋者的方式。回家可以被解释为是将性带入“家庭—亲族”网络的协调过程,不是将同性爱欲挑出来作为概念探讨的场域,而是依据家庭—亲族范畴建构同性关系,通过回家打破“自己人—外人”的界限,逐渐融入家。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