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出柜)
家庭成员家庭出柜中,就父母方面而言,他们需要对自身的角色和子女的期待进行重新定位和调适。父母对女子出柜的反应也高度个人化,他们的感受、情感和态度不尽相同,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如震惊、拒绝与孤立、愤怒、“商讨条件”、绝望,以及最后是否接受等,它不仅取决于出柜之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父母是怎样发现、为何发现子女的同性恋身份、同性恋者本人的条件以及出柜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父母本人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很重要,在家庭出柜事件中,个体认知、专家话语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往往会产生激烈冲突。在中国的情境中,男同性恋者面对自己的父母可能更难以启齿,这不仅是因为父母对儿子有更强烈的传宗接代的期待,而且一些父母容易将“同性恋”与“鸡奸罪”的污名相联系,以为儿子下流、品德败坏。“家庭出柜最终往往是达成一种妥协,妥协的结果、或者说最后的赢家往往还是沉默的第三方:即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很多父母不管子女的性取向如何,反正就认定一个“理”: 你得结婚并且生孩子。
▍家庭出柜与代际冲突
同性恋者通常倾向于 “认同而不出柜”,而父母对家庭出柜后的立场则是 “承认而不接受”。父母总盼望子女结婚生子,自己能够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一些父母在子女出柜之后仍抱有幻想,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癖好,等时过境迁,一切都会发生改变。农村家庭对同性恋的认知相对较为陈腐,很多还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偏见。家长对同性恋子女隐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将来的顾虑。在很多家长看来,女同性恋者具有双重弱势身份: 首先是 “女性”,同时又是“同性恋者”。这种双重身份将影响她将来在社会上的被认可度,同时背后潜藏的、未曾言明的含义是它也会影响到作为家长的被认可度。许多父母还会以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子女的同性性取向,尤其是单亲离异、家庭失调以及家长对子女(异性) 恋爱的干涉,如:
高中时候她有过早恋,找的是异性,所以她大学时候这样我挺吃惊的,因为她不是从小这样。大学时她告诉我这件事时我感觉很自责,早恋那会儿她已经高二了,现在我追悔莫及,当时我却不惜拆散他们。
面对母亲的自责与愧疚,她女儿却全然不这么认为:
我中学时代就有跟男性交往过,我想跟我妈说,不要自责,这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到大学之后,有了很喜欢的女生,基本上从我喜欢的那一刻就选定了。我觉得这不是你天生的或者后天怎样的,你是(同性恋) 的话早晚都会是。
同性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与不理解导致家庭的隔阂与无法沟通,两代人之间因为对孝道观念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成为子女行孝的困境。事实上,这种困境在根本上是文化偏见与代际差异造成的。亲友会现场的一些男同性恋者对父母一代进行了严厉批判:
母亲们听到自己的子女是gay,是lesbian的时候,感觉很痛心、很难过,我们可以问一下,痛心或难过,是因为什么? 很多孩子不敢把自己内心最私密的东西告诉自己的父母,是为什么? 像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其实过得很不容易,(他们) 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读了不想读的书、做了不想做的工作、嫁了不想嫁的人等,在自己的人生选择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东西。(这一代的父母) 从一生下来到死都带着期待,从你生下来到你结束之前,都是跟父母的这种期待连在一起的。虽然你已经成人,但是你的生活会影响到你父母,你父母的痛同时也会加到你身上。什么时候你们的不快乐可以来自于自己呢? 什么时候你们可以有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你一辈子实现了上一代人的幸福,现在又把幸福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where are you? 你们自己又在哪里呢? 父母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说句非常不孝顺的话,父母 “无恩”,这是我一直的观点。很多父母生养孩子,是为了回报。当父母今天为儿女的未来、前途担忧的时候,请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今天你的生命结束,或者我的生命结束,未来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