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出柜)
家庭出柜事先有一些铺垫性的工作,比如在未出柜前给父母接触一些关于同性恋的正面、积极和客观的信息;邀请父母一同参加同性恋聚会活动;或者通过给父母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书信中可以表述一些口头无法传达的内容,而且双方隔着距离,不容易发生面对面的激烈冲突,如下面这位男同性恋者认为写信的表述方式对出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我父亲是一个比较有文化的人,他对文字比较敏感。本来我觉得跟他关系不是很好,因为他比较强势。所以在我出柜之前的两三个月,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包括我对以前儿时的回忆,我知道他很爱我、我也很爱他,大概是写给他这样一封信。这封信其实对我出柜有一定的帮助。
还有一点是:同时向父母出柜,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很多家庭出柜失败,是因为父亲这一方接受不了。但是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个可以接受,就相对好办。如:
出柜的话,你不要同时(向父母) 出,这样的话会非常危险。我妈说话的力度比较大些,“擒贼先擒王”,我先跟我妈沟通好了。因为我跟我妈之前做过一些沟通,然后(通过看博文等这些铺垫) 再找机会跟我妈说。
2008年深秋,我妈胃病突发住院了。我那会儿去陪她,陪了一宿,到了后半夜,我妈感觉好一些了,我们俩就往(医院) 外边去走走。然后刚好走到麦当劳,因为里面环境也比较好,我说咱们去里边坐一会儿。那里灯光比较温馨,背景音乐也比较柔和,而且还有就是:人少。我们聊生活的一些琐事,慢慢地,我就说:“妈,我跟您说一件事儿! 那个……当然,这件事对您来说是非常打击的……” 然后说了好多话儿,把这件事说得多么、多么糟糕,然后又说我怎么、怎么爱您。其实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跟我妈说过这样的话。我妈听了觉得不对劲,因为我(把这事) 说得特别糟糕,她就很生气,说 “你怎么了? ”然后,我没有说我喜欢男的,我说“我不喜欢女的”。她说,“你恋母”。我当然说我不是。沉默了一会儿,我跟她说:“我长大了,知道什么是幸福,(同性恋) 不是犯罪、也不是病,之前你看博客也了解了。”我妈后来就说了一句话:“这条路不好走。”
有些同性恋者针对家庭出柜还精心拟定了详细缜密的行动纲要,也即 “出柜剧本”。他们会列出家庭出柜对象的具体名单与时间表,比如先向谁出柜、如何解释、该说些什么话对方容易理解与接受,等到对方大致认可和接受之后,再攻克下一个目标,直到最核心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业已争取过来的、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亲朋好友都可以成为向父母出柜的协助力量。这样,家庭出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以父母为中心的同心圆,同性恋者从边缘向中心逐个攻破,最终达到让父母接受自己性取向的目的。如:
我的出柜过程列了一条很长很长的线: 先跟我妹说,向她解释,我妹在老家,在我父母那边;再跟我三叔说,三叔在河北,他跟我爸关系特别好,他们经常联系;他俩知道以后,我然后跟我一个表弟说。这几位接受起来还都挺好的。( 针对父母对出柜的不同反应) 我还准备了一些其他的,比如假如父亲要带我去看 “病”,那好,我已经事先联系好了两个心理医生、两个医院,也是通过(北京同志) 中心的朋友(联系的) 。他们都是认可度比较好的医生,事先都打过电话。那个时候我三叔的接受(我的同性恋取向) 已经挺好的,因为他年轻一点,也经常上网,对这个东西也比较能够接受。我也跟他打过招呼,我给他列了单子,上面写着如果我爸给他打电话应该说些什么(的内容) 。还有给我老婆准备了一份发言稿,给我爸打电话说什么;还给我妹准备了一份,事先我都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了……然后(婚后) 又过了半年,我就跟我爸说,我跟这女人做不了,跟她没法在一起过。我们就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非常得安静,是在下午,正是昏昏欲睡的那个时候,我跟爸一起聊了三个小时。最后他接受起来还比较平静,他当时的反应是: “唉……”( 叹气) ,没有歇斯底里地一定要你转变。我妈的反应就比较强烈一些,第一次跟我打电话,一边哭一边打,后来几次慢慢地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