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出柜)
我今年已经29岁,如果能够及早地跟父母坦白这个事情,我相信无论多早,也总比我这个时候好。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实在太难、太难了。首先父母非常难以理解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另外,年轻一点,承受打击的能力强一些。2007年的时候我母亲得了脑梗塞,后来我一直觉得这将会是我的一个心病,每每当我想谈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想,要是我妈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怎么办? 我把这个事情拖了太久、太久了,我知道自己是gay已经有10 年,我们俩在一起已经有8 年。现在我都快30了,再去向家里提这件事情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太难了!
如果年龄太小,一方面出柜的主体很难有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家长也可能不太当真,以为只是孩子一时的想法,等长大了会慢慢改变;而如果年龄太大,子女一方由于婚龄的逼近而缺乏充分回旋的余地,父母一方则也因年龄大了心理承受能力更弱,这些都容易导致出柜的破坏性后果。在年龄的逼迫下,一些同性恋者不得不出柜。父母是否接受跟同性恋者本人的自我认同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果同性恋者自我的身份认同坚定、“理直气壮”,毕竟是骨肉相连的家长最终会逐渐地接受。此外,如果同性恋者能够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做得很好、让父母放心,那么父母可能不致于激烈地反对。在北京某同志活动中心的一次关于家庭出柜的文化沙龙中,一位男同性恋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同志本人自己的认同是一方面,这是理念性的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实践方面,独立很重要。如果你自己做得让父母放心,你能够过上很好的幸福生活,那么他们肯定是支持你的。你先自个儿把事做好了,比方说学习,那我就学习得很好、学习得很踏实;如果你已经工作,你就要在工作的领域做得很务实,做得很优秀,能够自食其力。我有点大男子主义,我让父母过好了,让他们觉得这个儿子很好,那么他们也会接受我的一切。其实说得核心些,就是自我认同了,包括理念、包括你自己的努力。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没有什么捷径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自个儿做好。
家庭出柜的过程中不要“出尔反尔”,因为这种反复容易不断地唤起父母的希望而最终的结果又是更深的绝望,从而不断地将父母推入痛苦的深渊之中。尽管有一些研究指出男同性恋者的出柜模式与女同性恋者有一定的差别,但在家庭出柜的问题上,男女同性恋者所面临的遭遇非常类似。相比之下,家庭对女同性恋者的接纳程度要比男同性恋者高,父母的反应也略微温和些。由于对女性性别的文化定义比较具有弹性,所以女性如果违反了一般的性别角色,比较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同样地,不管是异性恋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太倾向于认为女同性恋者会对传统的性别角色构成明显的、直接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同性恋者因身份认同而带来的困惑、认知紊乱、家庭冲突以及导致的各种极端行为也相对少些。然而,这样的结论在总体上而言或许大致如此,但是并不能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父母对同性恋子女出柜的个体性反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在调查中发现,导致家庭出柜产生负面效应的因素包括年龄相对较小、家庭依赖感强、经济尚未独立、缺乏铺垫的情况下贸然出柜、家长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低下、与同性伴侣情感不稳定、宗教因素、单亲家庭(更加孤独无助,更希望有后代) 等。与之相应的正面因素则包括:生活相对独立、向家人逐步透露性身份、不直接口头表白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是通过行为本身去表露、给家人自我反思的时间等。如果同性恋者已经进入异性恋婚姻、有兄弟姐妹并且其中已有人结婚生子、父母能够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等,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家庭出柜。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中,同性恋者家庭出柜的首要对象(父母) 并没有显著差异,同性恋者本人以及父母的素养、家庭环境、子女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首要出柜对象的选择。大体而言,如果强调情感性的维度,那么首先向母亲出柜的几率较大,一般中国家庭中母亲与子女相对更亲近,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在一些传统的家庭中,父亲往往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家庭话语权,甚至替代性地决定着家庭成员的自主选择;而母亲则处于无权的失语境地,她仅能提供同情、无奈与眼泪。在这种情况下,向母亲出柜不仅说服不了父亲,母亲的痛苦与不理解反而会阻碍同性恋者向父亲出柜的勇气。因此,不少同性恋者不得不断然向父亲这个权威直接发起挑战。但是,中国家庭中母亲较强势、甚至是一家之主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出柜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一概而论。出柜是一种个体性的选择,它应根据同性恋者本人的生活经验、能力、意愿和家庭(父母) 状况进行自我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