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7-10 不稳定性
2.RIP协议的改进 (1)触发更新 触发更新可提高稳定性。若网络中没有变化,路由器按30秒的间隔发送更新信息。但若网络有变化,路由器就立即发送它的更新信息。这个过程叫做触发更新。 每一个路由器在收到有变化的更新信息时就立即发出新的信息,这比平均的15秒快了很多。虽然触发更新可大大地改进路由选择,但它不能解决所有的路由选择问题。例如,用这种方法不能处理路由器出故障的问题。 (2)水平分割 水平分割也可以提高稳定性,在发送路由选择报文时增加了选择性,路由器必须区分不同的接口。如果路由器从某个接口已经收到了路由更新信息,那么这个同样的更新信息就不能再通过这个接口回送过去。如果某个接口通过了给某个路由器更新的信息,那么这个更新信息就不能再发送回去,这是已经知道了的信息,因而是不需要的。 (3)毒性反转 路由中毒是指路由信息在路由表中失效时,先将度量值变为无穷大,而不是马上从路由表中删掉这条路由信息。 毒性反转与路由中毒概念是不一样的,它是指收到路由中毒消息的路由器,不遵守水平分割原则,而是将中毒消息转发给所有的相邻路由器,也包括发送中毒信息的源路由器,也就是通告相邻路由器这条路由信息己失效了。毒性反转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收敛。八、IP的限制
虽然RIP有很长的历史,但它还是有自身的限制。它非常适合于为早期的网络互联计算路由。然而,现代技术进步已极大地改变了互联网络建造和使用的方式。因此,RIP越来越不适应今天互联网的需求。 RIP的一些限制是: ● 不能支持大于15跳的路径:RIP设计用于相对较小的自治系统。这样一来,它强制规定了一个严格的跳数限制为15跳。当报文由路由设备转发时,它们的跳数计数器会加上其要被转发的链路的耗费。如果跳数计值到15之后,报文仍没到达它寻址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就被认为是不可达的,并且报文被丢弃。 ● 依赖于固定的度量来计算路由:对跳数的讨论为考察RIP的下一个基本限制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个限制就是固定耗费度量。虽然耗费度量能由管理员配置,但它们本质上是静态的。RIP不能实时地更新它们以适应网络中遇到的变化。由管理员定义的耗费度量保持不变,直到手动更新。这意味着RIP尤其不适合于高度动态的网络,在这种环境中,路由必须实时计算以反映网络条件的变化。 ● 路由更新耗费的资源过多:RIP节点会每隔30秒钟广播其路由表。在具有许多节点的大型网络中,这会消耗掉相当数量的带宽。 ● 相对缓慢的收敛:从人的角度来看,等待30秒进行一次更新不会感到不方便。然而,路由器和计算机以比人快得多的速度运行。不得不等上30秒进行一次更新会有很明显的不利结果。比仅仅等上30秒进行一次更新更具破坏性的是不得不等上180秒来作废一条路由。而这只是一台路由器开始进行收敛所需的时间。依赖于互联的路由器个数及它们的拓扑结构,可能需要重复更新才能完全收敛于新拓扑。RIP路由器收敛速度慢会创造许多机会使得无效路由仍被错误地作为有效路由进行广播。显然,这样会降低网络性能。 ● 缺乏动态负载均衡支持:由于RIP本身的特点,它缺乏对动态负载均衡的支持,如下图所示:
图17-11 RIP缺乏动态负载均衡支持
【实验步骤】
练习1 静态路由与路由表
各主机打开工具区的"拓扑验证工具",选择相应的网络结构,配置网卡后,进行拓扑验证,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工具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1.主机A、B、C、D、E、F在命令行下运行"route print"命令,察看路由表,并 回答以下问题:
● 路由表由哪几项组成?2.从主机A依次ping 主机B(192.168.0.2)、主机C、主机E(192.168.0.1)、主机E(172.16.1.1),观察现象,记录结果。通过在命令行下运行route print命令,察看主机B和主机E路由表,结合路由信息回答问题: ● 主机A的默认网关在本次练习中起到什么作用? ● 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简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