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爱宗和他的高级官员谈判开黄河泛滥的蒙古军队,但他们派出的部队被蒙古军队打败了。当蒙古军队审问时,发现徐金国使用了如此恶劣的伎俩。结果蒙古军队也直接用8金J的套路打开黄河风池口,淹回德城。
1234年,南宋军队从南向北进攻,占领了商丘、汴梁、洛阳等黄河以南的战略要地。为了防止南宋军队占领都城,蒙古军队在都城以北的村爆口,淹没都城。
四、南宋杜充,李固渡决堤黄河(1128年)
1642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城。在激烈的战斗中,黄河突然决堤。开封城是汪洋大海,百姓死伤,城外进攻的农民起义军损失巨大。
这么大的事件,《明史》年,没人敢承担破黄河的责任。一般认为是明朝那些官员干的,但是没人敢承认。
后来《桃花扇》小说里说这个计划是侯方域(复社首领,是林东党的灵魂)制定的,也就是复社及其明朝官员的做法。这应该是他们自己的线索。(李闯王作画,第三次围攻开封,遭受明朝官员黄河泛滥,人民和农民军损失惨重)
944年010年至1010年,石重贵为了阻挡契丹军队的进攻,在河南化州破黄河,淹汴梁、曹州、儋州、濮阳、云州。
黄河这次决口,在山东形成了所谓的“八百里水浒”。不过这件事有些疑问,不敢妄下结论。
六、晚清时期的黄河决堤
自1855年黄河改道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56年间,仅有4年没有发生洪灾,1877年至1904年竟然连续28年发生溃决。几乎年年都有决堤,有时甚至一年数决。比如1883年,就有决堤5次,共计决口50多处,43个州县被淹。
黄河改道山东后频发水灾,固然和山东以平原为主的地理特点及改道后多弯等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晚清吏治腐败等社会因素。
七、抗战时期的黄河决堤事件
1938年7月至1939年7月,国民党军与日军于泛道西东两岸分别修筑防泛堤,黄河为分界线,双方互筑军工,互相扒口,防泛堤决溢频繁,自1940年8月至1946年7月两岸共决口58次。 由于黄河下游干流大堤主要为土堤,仅山东一些险要河段有总长为200余公里的石堤,这类大堤并非十分牢固,一旦有破面或管涌等情况,就会迅速被水流侵蚀决口,因此每逢汛期都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巨大的威胁,
黄河决口事件是抗战时期的1938年6月,国民革命军为了阻挡日军进攻而人为造成的黄河泛滥,又称花园口决堤事件。死亡数十万人,给大片农作物及居民造成苦难,是以军事为目的的人类史上最大的环境破坏行为。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日军快速向中国中心部挺进,1938年基本压制了整个中国北部。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省中心地区的开封市,郑州处于危机状态。因郑州是交通要道的平汉线及陇海线的交叉点,如被日军占领,中国的重要大城市武汉西安将直接面临危机。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峠向程潜司令官提出“炸毁黄河堤防让洪水阻挡日军进攻”的方案,并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国民革命军在三刘寨附近从五月份开始切断居民交通,在黄河激流处挖掘直径10米深约15米的大坑,让其相互连接准备爆破。为了加快决堤工作,国民革命军增派1个师团的兵力并强制当地农民一起作业。
6月7日进行了爆破,但失败了。蒋介石数次催问爆破情况,于是将爆破点改为花园口,6月9日上午九点完成作业,黄河水向堤防外喷涌而出。水势造成11个城市4000个村庄被淹,三个省的农作物受灾,被淹死者100万人,造成难民600万人。
6月9日之后6月11日陇海线中牟西部20公里处的黄河堤防又被破坏三处。12日下午5点开始,日军出动两个部队进行堤防修理,开封治安维持会也派出50余人参加修理。日军在这次决堤中没有一人死亡,在开封救助难民1万人,朱仙镇通许方面救助5万人,尉氏方面救助2万人,其他方面数万人。
国民革命军不但没有救助一个难民,反而在报刊上歪曲“黄河决堤事件是日军干的”,6月13日开始在全中国各媒体上谴责“日军的暴行”。
黄河决堤后的确造成日军暂时停止了对武汉三镇的进攻,但却改变进攻路线后于10月26日占领了武汉三镇。
黄河决堤造成的环境危害十分可怕,1942年至1943年河南省内又持续发生水旱蝗灾,加上汤恩伯的苛捐杂税,至少饿死了300万人。日军不得不从各地粮仓调配放粮救济难民,造成河南人转而积极支持日军。1944年春,日军在河南省进行扫荡时兵力仅仅6万人,却因得到河南当地人民的协助,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将国军三十万人全部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