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近代黄河水灾
近代历史上黄河发生的水灾: 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现行河道,至2011年已行水148年(其中1938年6月至1947年3月黄河行泛道)。 清后期自1855~1911年这57年间,黄河有40年发生过决溢。民国年间自1912~1948年共37年,黄河有30年发生过决溢,一年中决溢口门最多的是1933年达104处。 而自1949~1991年的43年间,黄河发生13次较大的洪水,伏秋大汛下游大堤没有决过口(但1951年与1955年在利津县发生两次凌汛决口),上游山洪暴发,造成局部地区的水灾,有8个年(次)。
1.1933年水灾。本次洪水主要来自中游,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漫溢31处,决口73处,共104处。 据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编印的《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中附表l载:受灾66个县,受灾面积8637.2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2514人,伤亡18293人,财产损失2.317亿元。 扣除中游干支流漫溢和下游堤内漫滩县,其中因决口泛滥受灾的县为30个,受灾面积为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04人,财产损失2.07亿元。
2.1935年水灾。本年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4900立方米每秒,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县董庄决口,山东、江苏两省27个县受灾,面积1.2万平方公里,灾民341万人,伤亡3750人,财产损失折1.95亿元。
3.1938年水灾.当年花园口最大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6月9日国民党军奉命掘开花园口河堤,企图利用泛水阻挡日军西进。三日后涨水,“洪水滔滔而下,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颍河,再由颍河入淮;少部分由涡入淮。8月以后,老河道逐渐断流,全河由花园口改道流经贾鲁河、涡河夺淮入海,洪水漫流豫东、皖北、苏北44个县市,受灾面积13000平方公里,灾民480万人,伤亡89万人,财产损失折算为9.53亿元(人民币)。
九、现代黄河不易决堤的原因
古代对于黄河决堤的治理,主要采用加固河堤的方式。但是这种做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加固河堤的同时,河流也是不断地往上涨的,这就会导致两边的河堤越来越高,一旦发生决堤,对于两岸的人民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近代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越治理造成的危害越大。
而到了现代就不一样了,我们都采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黄河发生洪灾的根本原因,在黄河地区的中上游种植树木,保护这些地区的水土。这就从根源上解决了黄河里边泥沙含量过大问题,从而保证了在黄河中下游水里边携带的泥沙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河床不会持续加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加强了黄河全流域的治理,特别是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及黄河下游河堤的加固等,汛期的黄河下游基本上没有出现较大的险情。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居安思危,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调度和决策,防范于未然,才有可能避免黄河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