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马克思de0拜客生活常识网
感性、知性、理性
- 这是一篇随笔短文,所以其中不会有之前那样大量的摘录。但如果你从不打算深入接触哲学,那么我十分希望,可以说恳请你花十来分钟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这相当于一个跨界交流,因为你不打算接触哲学,而我又很想和你分享我这些爱智慧的喜悦,并且希望大家都感受到思维的颠覆和思维层次的提高。
- 因为对感性、知性、理性的正确认识和区分,以及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十分重要,很多人以为掌握了,但其实并非如此。
- 事实上很多人经常提到“理性”,但可能他的思维一辈子也未曾攀升到理性,因为他不知道理性是什么。
- 并且我要提出的是:没门知识体系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概念框架,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学科里面,就有不同的解释了。下面我所说的“感性”、“知性”、“理性”都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的,而非日常那种感性代表多愁善感、知性代表善解人意、理性代表冷静理智。
- 希望用本文和大家作个简短的交流,请多多指教。
de0拜客生活常识网
感性
-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面说过,感性的认识阶段,就是“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我们日常生活第一个接触的就是感性的认识。只要是个健全的人,我们对于身边的事物,就会去寻找它的“感性的确定性”,也就是说,我要扎扎实实地感觉到身边的这些事物是实在的,我才能有继续我的生命、我的活动的基础和需要。否则身边的事物都不能被感知到实在,都是虚幻的,那还谈什么活下去,就是去基础了。就好像吸毒和做梦,大家再清醒的时候知道那是幻觉,是虚幻的,没人愿意一直在那样的环境下活下去,除非一个人在现实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就想要挣脱这种实在性的生活了。即使梦再美好,大家都知道是假的,梦里你好好爱着你的父母,可现实父母却为你一个植物人而痛哭。
- 当我们在寻找一种“感性的确定性”的时候,便是在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找到外在事物的确证。面前这一杯水,我通过肉眼看、用手摸、用嘴喝下去,甚至在整个食道里,我还是感觉到它的存在。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对一杯水的综合感觉。即使拿开了这杯水,我还记得它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感觉。虽然它在我面前消失了,但它已经存在在我意识里了,是印象。感觉上升到印象,我们在脑中记得这杯水是热的、流动的等等各种感觉的综合。于是我们对印象进行加工就得出了水的规定,得到了“水”的概念。我们就知道一杯水是水,一大海的海水也是水。
- 感性的确定性的范围不断被扩大,于是就产生了概念,接着就产生了异化。一开始我们认为面前这杯水是最真实的,产生了水的概念之后,我们倒认为面前的每一杯水、每一种水都是流变的、易消逝的、暂时的,反而是水这个概念本身才是最真实的、永恒的,才是这些流变的事物背后的固定的、真实的本质,真真正正的存在。
- 于是我们就进入到了知性阶段
de0拜客生活常识网
知性
- “知性”,德文原文Verstand,也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是一种把握事物的概念、规定的认识。
- 知性这个概念最早好像是柏拉图提出的。达到了知性阶段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易逝的,不过是概念的化身。所以最真实的存在乃是事物背后的概念,它是固定不变之根本,万物产生于它,是它的外化。柏拉图也提出了“理念论”一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
- 知性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对感性世界的一个超越,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概念的能力(好像现代科学表面,通过训练,一些动物也可以具备这种能力)。但很多人到此就停止了,以为这就是“理性”了,以为亚里士多德口中所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里的那种理性了。所以我开头就说过,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区分感性、知性、理性,也没有自觉达到过理性,因为他们都以为知性就是理性,停留在了知性的阶段。
-
网站地图 |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