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对比分析: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缓刑却是一种刑罚具体运用手段。关于取保候审后判实刑几率的问题,两者并没有互证关系。从上述案例来看,哪怕已经取保候审并且刑期只有四个月的情况下,法院仍给予实刑刑罚,由此可见两者并无关联。法院对被告人是否给予缓刑,主要还是依据其刑事处罚是否为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犯罪情节是否严重、是否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同时,对于恶性暴力犯罪、性犯罪、多次犯案、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分子也基本不会给予缓刑适用。
尽管如此,取保候审之后,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够不被羁押,也证明公、检、法认为其没有社会危害性,涉嫌的罪行并非罪大恶极。法院在判罚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分析有没有必要重新禁锢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如果此时有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增加适用缓刑的几率。
结论:综上,尽管最高检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后,增加了取保候审的概率,但是最终能否取得缓刑刑罚,还需要律师为嫌疑人、被告人进一步争取,通过取得受害人谅解、退赃退赔、认罪认罚、坦白、立功、证明平时品行良好、事出有因等方式,向公诉人、法官展示其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方面。让公诉人从不建议适用缓刑转为不反对缓刑,甚至直接建议适用缓刑,让法官内心确认可以适用缓刑,一步步取得想要达到的辩护效果。
作者:王宁律师 江苏天倪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