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九日,纳兰容若作为御前一等侍卫扈从康熙帝巡幸西山,途经大觉寺,以一首浣溪沙描摹古寺清幽之境。
大觉寺,地处北京西郊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初名清水院。寺中辽咸雍四年(1068)《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赞曰:“旸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跨燕然而独颖,侔东林而秀出”,九百多年前,此处已是幽都一大丛林。其后历朝,虽屡衰屡兴,京西名刹之声始终未堕。
偶过京城,有暇独往,入寺闲游。烟树葱茏,殿宇巍峨,“香台喧鸟语,禅室绕泉鸣”,一时叹幽都胜概之名不虚。近来翻百年旧影,以与今时对比,略作叙述,以见百年变迁,并存一时游踪。
东向拜日之山门
初到大觉寺,最可异者为其整体建筑是坐西朝东的。因寺为辽代初建,沿袭其朝日、拜日习俗,其后历朝虽有重建,但不改格局,所以大觉寺主殿朝向东,其山门亦多向东。
山门旧时模样最早可见于《妙峰山进香图》中,寺前平畴一览,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葱郁。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郊,其庙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是京城最盛的庙会。每年旧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城善男信女都去进行朝顶进香。
从大觉寺出发进香的中路,是人们朝拜的最佳道路之选。此图下部描绘的正是大觉寺山门前香客盈路的热闹场景。
此为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希尔德布兰德于大觉寺居住修养时期的旧照。
从光绪初年起,大觉寺部分被德国大使馆租用,供工作人员避暑消夏。希尔德布兰德是德国著名建筑师,曾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前后在大觉寺内居住休养。其间他亲自勘测考察了寺内大部分殿宇、房舍及古塔,以建筑师的专业水准为当时的寺庙留下了第一份测绘数据,1897年发表于柏林的建筑专著《大觉寺——寺庙建筑的集大成者》中涉及的文字、照片和手绘图纸,便出于此。
山门据说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雷击起火而受损,后因寺僧无力修复,而简单在殿上置一平顶凑合了事。从不同时期旧照可见山门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