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雄宝殿西面抱厦中穿出,月台之上是无量寿佛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
明间檐下高悬九龙漆金大匾一块,乾隆御笔“动静等观”,仍为旧物。殿内有“真如正觉”匾,慈禧手笔。
殿内主尊阿弥陀佛,观音与大势至菩萨为胁侍,是为西方三圣。主尊为原物,但周遭十八罗汉为近年新塑。
扇面墙后为海岛观音壁塑,保存完好,右手龙女为新塑。
最上法门之大悲坛
穿过无量寿佛殿,又是一座高台,喵星人在台阶尽头端坐,背后是一座双层建筑,本是藏经楼,亦称“大悲坛”。
大悲坛二层之上悬一匾额,“最上法门”,落款为醇亲王。
这位醇亲王应与租住在此的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私交不浅,希尔德布兰德出版的《大觉寺》一书中就有这位世袭罔替的王爷。此时的奕譞,正忙于在妙高峰下为自己建造“千年吉地”,大觉寺应是其常来往之处。
大悲坛北侧,一座碑被保护在玻璃罩内,正是寺内最古最重要的辽咸雍四年(1068)“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
在明及清前期时,文献对于大觉寺的记录多沿袭《帝京景物略》,“黑龙潭...北十五里曰大觉寺,宣德三年建。寺故名灵泉佛寺,宣宗赐今名,数临幸焉,而今圮。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认为大觉寺是金代清水院旧址,直到清乾隆戊戌年(1778)金石学家王昶从“寒芜落叶堆中”搜得辽碑,从碑文“那罗窟邃,韫性珠以无类。兜率泉清,濯惑尘而不染。山之名。传诸前古。院之兴。止於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