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和普通服装不一样的“小裙子”,就像是创造了一个异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即使时间再短暂,也可以成为自己所设想的形象。不少女孩是在穿上小裙子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可爱。日本Lolita协会会长、业内知名模特青木美沙子自述,“以前觉得自己很胖,脸很圆,曾经的自己也有过自卑……开始穿Lo以后,有很多人夸我可爱,Lolita建立了我的自信,是改变了我人生的时尚。”[1]同样的,热爱JK制服的人也并不都是中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和已经工作的女性,她们并不一定是想返回高中年代,而是在穿上JK制服的时候,感到自己仿佛更加接近青春、活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样子。

JK制服
Lo裙和JK制服都是“有姓名”的裙子。根据裙子的颜色、风格和主题等不同的特征,商家力求为每条裙子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这固然是一种增添辨识度的商业策略,但同时也为裙子带来了更多的意味。经典的JK制服“茶羽中”以奶黄色的布料和茶褐色的襟线(水手服衣领上缝制的条带状装饰)得名,赋予了裙子一种优雅而轻盈的气质。当裙子获得名字的时候,它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符号,寄托着理想形象的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Lolita和JK与普通服装差异甚大,也伴随着不少误解的声音。最常听到的非议就是“奇装异服”、“像外星人一样”,青木美沙子也遇到过“希望你穿得正常点”的看法。在这样的指责里,隐含着Lo裙和JK制服是“不正常”服装的意见。但是,“正常”又是怎么定义的呢?当人们这样指摘的时候,他们实际想说的是,这种打扮脱离了规定的社会身份。正所谓“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儿”,结束学生时代的人,往往被认为应当像个上班族的模样;年龄渐长、脱离青少年范畴的女性,则往往被认为应当像个成年人、妻子或者母亲。
然而,Lolita和JK的风格却有着浓郁的少女气质,与这种期待背道而驰。这里的“少女”并不意味着低幼,而是本真而纯粹的生命状态,还未被社会所规训和贴上标签,依然可以自由地追求美和无限的未来。55岁仍然在穿Lolita的上海阿姨谢传琴,前阵子登上了热搜,她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鼓励了许多人。她说,“我就觉得我是小姑娘,我首先要取悦自己。”[2]
伯明翰学派将亚文化看作小众社群展现日常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3],换言之,在裙子的背后有这样一套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展现着她们以独立个体的姿态决定自己的穿衣风格,希望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满足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这种表达的态度既坚定也相对柔和,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性别、年龄,对美的追求都是共通的。“看到我的每一个人都是笑脸对不对?不会有人对着我哭吧?”谢传琴说。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条金句:“男人至死是少年。”其实,女人同样至死是少女。
三、兴趣还是商品
国内的Lolita与JK制服的社交圈子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的,这与日本来自原宿街头的Lolita文化十分不同。这种因兴趣相同而结成的“趣缘社群”与现实中的熟人社交有很大差异。她们凭借对裙子的共同爱好相互辨认、相互联结,至于个人的真实信息则并不重要。因此,比起微信这样的平台,她们更习惯使用QQ、贴吧、微博等,以建立个体化的虚拟身份。
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Lo娘最早的线上社交群,“帝都Lolita聚集地”QQ群已经成立。[4]组织“茶会”,是各类Lo娘群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茶会”指的是穿着Lolita的多人聚会,与之相对的,JK的多人聚会则被称为“班会”。在早期还是相当小众的爱好的时候,一个人穿着裙子出去常常会遭受许多异样的视线,但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出游,就会极大增强面对外界的自信。像QQ群这样的网络社群的出现,使寻找“同好”成为可能,让人们的联结从线上走到线下,同时也为圈层的凝聚和认同奠定了基础。
为了维护共同的社群空间,识别“自己人”,小众文化的圈子通常有着明显的边界以回避外部的目光,最典型的门槛便是大量的圈内“黑话”。例如,要买Lo裙,首先得弄懂op、jsk和sk是什么。这让外行人摸不着头脑的三个缩写,对应Lo裙的三种最基本的款式,全称分别是有袖连衣裙、无袖连衣裙和半身裙。像这样的行内术语还有数十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