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休息片刻,吃点水晶饼和西红柿,喝点水,继续探索前行。70多岁向导说也几十年没进过山了。但老样子还在,只是在几十年的冲刷下,特别是去年的洪水流过后,峪底变平坦更好走了。当然,峪底部的一些奇景也被冲刷地看不到了。
长虫崖(naí)
再往前绕过一道小山梁,就到了一处山崖下,这个山崖缝上的石缝中长满了形状如蛇的崖柏,富平人一直管蛇叫长虫,这座石崖就被人们叫成了长虫崖(当地土语读naí)下。听村里人讲,前些年,河南几个搞木雕的人来山里游玩,看到此景,晚上偷着把崖上大点的柏树挖下来用车运走了,现在仅存的只有几棵似蛇形的崖柏都较小,整个山崖早已没有了前些年长虫崖长满“大蛇”的雄威气势。
下图就是我拍摄到的蛇形崖柏树。
割条坪
山里生长一种藤本植物荆条,可用来做编织,最常用的就是编织笼和耙。曾经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一人提个大笼去给各自家里的牛羊割草,有时割的太多,笼太重一个人提不动时就找根棍子2个抬着回家,所以我们这里的大笼又常叫抬笼或大抬笼。我10岁的时候,父亲在集市上买的耙[pá]就用荆条编的,小时候还以为这些都是南方出产的生产工具呢。
耙是由百十个1-2公分粗折好的“又”字形盖条穿在“日”字形的杂木框架中,在耕地后时用牛或人拉着来耙地,上面一定要放点重的东西才能耙出更细更平整的地,一般用袋子装点土或石头,家里有小孩的就让小孩坐在上面,我小时候就常在上面坐,父亲牵着牛在前面拉,经常有牛粪掉在我身边和耙上面。还有一种架子车上用的挡板是用盖条编的,我们当地人叫耙耙[bàbà],安装时有弹性,人力拉土拉粪时很实用。
生产资料匮乏的年代,我们当地人经常来这里割荆条,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一处荆条聚集的地方叫割荆条坪,简称割条坪,荆条也叫割条,实为割荆条之意。
长虫崖的对面那片山坡是西割条坪,往里一拐还有个东割条坪,这里原来是生产队的林子,估计那时生产队的耙和笼都是在这里取材的。向导王联盟的父亲就会编笼和耙,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都会编。
当然,我们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凡是有一定韧性的树枝能采来做家具的都叫割条,听说苹果树剪下的细长新枝也能用来编东西。
柴场沟
东、西盖条坪间有一处沟道叫柴场沟,曾经是村民们砍的地方,那时不止在这里背柴,物资匮乏的年代,没钱买炭,整个北山都让村民砍光了,只能看到光秃秃的石山,甚至山上野菜都让挖空了。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环境治理保护,今天才看得见家乡的青山。现在的柴场沟树木密集,都找不到可进去的下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