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间土坯瓦房消失了,当地建起一栋栋水泥楼房。安居后的琴榜人,开始乐业。“有了政府的奖补和搭建的销售门路,我们大伙都做起了规模养殖。光说这养猪,最多的一户养了上百头。”潘日球说。
靠着养殖,许秀芬一家2018年摘了贫困帽。新建的水泥楼房里还未装修,许秀芬指着贴满奖状的一面墙,“这是我们家最好的‘装修’。准备考初中的女儿成绩还可以,希望她将来能走出大山。”
苦日子酿出甜
琴榜山山腰上,穿着民族服饰的许秀芬在前带路,沿着石梯拾级而上。一步一块石梯,古棠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理,把这里叫做“千步石梯”。
登顶琴榜山,望不尽山海茫茫,令人心旷神怡。“那时我就想搭几块石梯,以后方便游客上山。”周理带着志愿者开了头,“村民们就从山上背石头,一直背到山顶,修出1000多步石梯。”
背上的大石头,将身高不足一米五的许秀芬衬得更加娇弱,背后常青一块紫一块。“不光我一个人愿意这么做,每个人都说‘去吧,一起去修’,就这样修了3个月。”
“琴榜人乐于奉献、不等不靠不要,我很敬佩。”周理说,被村民主动修建千步石梯所感染而产生的社会募捐,修路的村民并不愿拿,“村民说拿来搞产业吧,琴榜屯的甜蜜事业由此开篇。”
如今,乡村振兴热潮涌进琴榜屯。周理拍摄的琴榜人发展产业的照片里,总有许秀芬的身影。
“在耗尽心血劈开‘天路’后,愚公移山的韧劲,已凝结在每个琴榜人的心魂中。”周理说,“我们要靠这股劲来助力乡村振兴。”
许秀芬小心揭开山上的蜂箱,仔细看着蜜蜂的生长。在第一批蜂箱试养中,她主动认领了5箱。“那时没啥经验,被叮出满身包。第一书记从外面请了有十几年养蜂经验的人来教,还给我们考试,我慢慢就学会了,头两次就产出了40多斤蜂蜜。”
“可以卖150元一斤的蜂蜜,她全拿去送人了。”周理一旁插话。
“村里每家每户,我都给他们一瓶尝尝。”许秀芬腼腆地说,“那是我第一次喝蜂蜜,原来这么甜。”
如今,在名为“琴榜山”的微信小程序中,挂售着多件印着琴榜山商标的产品:蜂蜜、挂面、杂粮、蛋黄酥……其中的蜂蜜,有瓶装、袋装、易拉罐装。
周理说,现在琴榜屯已有200多个蜂箱,山上的土地也流转了,种上了油菜花,“今后我们会以花促蜜、以花促油、以花促经济发展”。
琴榜山撒下的漫山花种,在春天破土而出后,整个山野的浪漫一直蔓延至夏天。
许秀芬的心里,美好的日子也在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