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骊山上也有现代元首级人物的活动遗迹。当年民国总统蒋介石,曾在华清宫被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接受国共联合,共同抗日的主张。现骊山存有“兵谏亭”,华清池五间房墙上当年弹孔犹存。此又是现代版元首的晦气。千古兴亡事,在骊山这部历史教科书里得以浓缩。
老母庙处在东西秀岭的第二峰,它的版本取自于神话传说--骊山原是一座性情暴躁的火山,之所以至今没有喷红吐浆,是因为女娲氏在“炼石补天”时降服了它。骊山的红土和温泉就是在那时被烧红、烫热的。因为女娲氏造福人民,后人就尊她为“骊山老母”。人们聚土为冢,还在她炼石处立祠祭祀。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气势恢弘,最富文学色彩的精神意象。厚重的骊山,因有了女娲的结缘而平添了一道奇幻的色彩。
我惊叹于骊山的蕴藉之厚、承载之丰。
登山不过数百米,就有如此斑斓多姿的人文景观。




若放眼八百里秦川,则叹为观止!过去听人说:这块土地随便拣哪块往下挖就会出古物;也有人说:不到西安,就等于没到过中国,话虽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道理--回首周秦汉唐,就不能不提到西安(长安);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又怎能不注目这片巍峨的大地?论深邃绵远,则首推吴越江南;比厚重雄浑,则非秦川黄土莫属!
老母庙北与降圣阁交相辉映,南与第一峰烽火台遥相呼应。自西北至东南一字排开,形成一组名胜。
高耸入云的烽火台,兀立群峰之上。
点烽火,起狼烟,说明有战事,当然要择高以便号令三军。峭壁间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径向上延伸。面对如此壮美的河山,我产生了写生的冲动,忙不迭掏出本子勾画了起来。画毕,便顺着山路一鼓作气登了上去。
山顶其实是一块平坦之地。在这个古老的遗址上,而今的烽火台是1985年修复重建的。台四周筑有城垛,中间是一座四角形的亭子,一面三角杏黄旗在上面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又是一段令人哑然的“黑色幽默”故事--
烽火台相传是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而无事点起烽火以戏诸侯之地。《东周列国志》有诗云:
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