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五月,依旧在春天里晃悠,风很轻,凉意飕飕。在我的记忆中,往年到了五月中旬,城里的女孩早已穿上了裙子,满大街风采,满大街飘逸。今年则有所不同,早上电台里还在说:这样的天气是近二十年来少有的。真不知这夏季是否会一反既往,来一个清凉一夏。

在老家已住了好些日子。山里偶尔会下雨,似春雨一般。袅袅南风拂过,山间薄雾散尽,那日头的清辉又会撒满仙岩山,嵯峨,葱绿,秀丽,壮观。
环绕在仙岩山周围有三座村庄,岩下、岩门、岩上。我的老家在仙岩山的下方,五百年前老祖宗就给它取好了名字——岩下村;紧贴在仙岩山山体旁的小村是岩门,传说中仙岩山有一扇门,山上的神仙都从此门出入;而仙岩山西南面的那个山村,自然而然地叫岩上村。三座村庄相距很近,从岩下去到岩上也就步行二十分钟的距离。

那是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循着那条乡间的小路去往岩上,溪水在身旁不停地摇摆着,拥挤着,喧嚣着,发出哗哗声响。州溪两岸,山色青青,绿影婆娑,各种翠色,纷纷涌入眼中。光阴在绿叶间轻轻地掠过,留下了自然、清新、与世无争的恬静,这不正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土里土气与无边的绿意。

绕过仙岩山,就到了岩上村。“巍巍怪石立溪滨,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每次来到这里,都会让人想起初唐诗人王勃写下的诗句。岩上村,历史悠久,四百多年前,早有张姓人家迁徙至此,他们在州溪之滨,在怪石之旁,在许询下钓纶的地方,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后在明朝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又有俞、楼两姓族人迁入,村落逐渐形成了气候,这就是岩上村的来历。
村口有一小公园,小路上走来三位老年妇女,她们头戴斗笠,脚穿雨靴,身上围着围裙,一手拎着小板凳,一手拿着镰刀。我好奇地问:你们这身装备准备去干啥?老人们笑着回答:去公园拔草。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在这山野乡间,也有了曾经是城里人独享的专利——公园。卵石铺成的小道,木结构长廊,一排排路灯,登山游步道,六角凉亭,叠石护栏小景,芦苇香蒲睡莲,榉树香樟翠竹,花卉绿植盆景……

岩上村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村中有一深潭,老百姓称作“龙尾巴潭”,也有人叫它“仙人潭”。说起龙尾巴潭,自然有它的出典。村里的老干部张雪法绘声绘色地说:小时候听老人们说,很久很久以前,龙尾巴潭深不见底,它一直通往东海。当年有一条小青龙,从海中游玩至此,将龙头探出水面,见此地青山碧水,甚是欢喜,便一跃出潭,形成了一条山脉,横卧于萧山与富阳的大山深处,它将龙头高高地翘在富阳的龙门,而将龙尾静静地沉入深潭之中。
接下来的几则故事,仍旧与龙尾巴潭相关。

话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东晋名士许询,跟随父亲来到江南。好游山水,终身不仕的许询,曾隐居于百药山麓,闲暇时光,时常走下山岗,来到龙尾巴潭,稳稳当当地坐在潭中那块突兀的岩石之上,手拿钓竿,心无旁骛,放空自我。故此,村里人将耸立于水中数丈高的大岩石,称为仙人石或玄度(许询字玄度)石。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领兵打仗经过仙岩山,见一老妪正在山脚下的草棚里搓汤圆,便下马与其聊天,老人的一番理论,点醒了杀人如麻的黄巢,于是黄巢将手中宝剑插入龙尾巴潭,并留下一句话:要得此剑,必须家中有十兄弟。村里有户人家,生有一女九子,也想得到此剑,自认为女婿可以算作半子,凑起来是九个半兄弟,应该可以瞒天过海了。有一天,这九兄弟与姐夫一起来到潭边,他们齐心合力地拔剑,眼看就快成功了,老三突然喊了一声“姐夫,用力”,此话一出口,那宝剑便机警地缩了回去。之后,他们几次三番地努力,终因先天不足,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