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到来,旅游领域的热气开始蒸腾起来了。
有人精心梳理利好政策如入境人员隔离时间缩短、行程卡调整为7天、恢复旅游专列等,认为旅游业要集中爆发了。有人看到环球影城和迪士尼重启,认为旅游业要集中爆发了。有人看到某平台机票搜索量翻倍,认为旅游业要集中爆发了。有人发现多地政府在给群众们发文旅消费券,认为旅游业要集中爆发了……
确实有了些利好消息,一些旅游企业明显准备大干一场了。一般来说,似乎理应如此,特别考虑到暑假是旅游的黄金期,旅游企业想要利用这个黄金期努力回血,也在情理之中。
但就今年而言,旅游企业保持“低位运行 ”依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尽可能保持一个可控伸缩的状态。尤其是不要在超过现有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带着赌一把的心态大规模投入甚至举债入市,而是要理智地看待这个暑假黄金期以及今年综合形势。
其一,疫情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各地防疫政策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尤其是近期,多地疫情有所反弹,相关的封控、隔离、核酸、出行限制等政策仍在延续,相关地区的跨省旅游也随时可能触发熔断机制。而且,从近几轮的疫情来看,疫情的清零、反弹几乎无规律可言,清零了还可能再来,暴发过还可能再暴发,像是随机打开的盲盒,完全是不确定因素。
同时,暑假的人员流动性整体较大,局部地区疫情反弹的风险甚至比平时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投入大量成本,寄希望于在暑假一举翻盘,其实翻车的风险可能同样大,特别是多地学校还存在“非必要不……”的经典提示。
这一切,都需要宏观政策更明朗,疫情形势更平稳,除非对于病毒本身、以及疫情防控政策上有些新认知、新思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暑期游的市场。
当然,最近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权威表述,由克服一种倾向变成了克服两种倾向——“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防控松懈和‘层层加码’两种倾向,在科学、精准、高效上下功夫,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但这离适合开展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宏观环境还相去甚远,旅游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关联度,似乎从未变得如此密切。
其二,最不应该被忽视的,是旅游企业在经历长时间疫情“停摆”之后,所面临的安全生产、安全运营考验
旅游产业链非常长,上下游产业的衔接铆合,需要时间去抚平缝隙和错位。
经历了三年开开关关的旅游企业,不会像自来水龙头那件容易,一开水就来,一关水就停。机器太久不运转,会生锈;人员太久不上岗,会生疏;实操运管太久不磨合,会出错。尤其是一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喜欢主打刺激性的体验项目,对安全运营的要求更高。在暑期客流量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逐渐磨合、对位适应的过程,很容易出问题。
事实上,近期发生了多起旅游安全事故,比如苏州太仓一小型观光飞机坠毁、河南栾川大峡谷漂流发生游客落水受伤事件、多地旅游大巴在途中发生故障,等等。当然,这些事故还不算特别严重,但“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发生前,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