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生疏”,另一方面又“心急”,两相碰撞的结果往往值得高度警惕。服务不到位还是小事,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特别在一个敏感时期。一旦旅游安全事故在短时间急遽增多,将严重影响民众的出游意愿,对行业健康发展更是得不偿失。
其三,由于疫情对于经济造成的影响,旅游消费能力在下降
在相关风险大体排除后,人们很有可能被疫情压抑得充满了出去走走的念头,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最好是既能出门,又能少花钱。中年人为失业风险纠结,经历着一轮轮的裁员降薪潮;大学生被就业难困扰,经历着几年所谓“史上最难毕业季”;近期频频曝出的多地购房者“抱团停贷”,这波影响远没有过去;多个行业的爆雷企业或项目此起彼伏,乃至龙头爆雷、批量爆雷;甚至有一种代表性观点直呼,中产正在底层化……
从中长周期来看,恢复经济活力和社会元气、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刺激消费仍是不二选择。但就当前局面来看,由于多种因素,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已经有点政策疲惫了。
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我国住户存款规模为112.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9万亿元。而二季度的央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个人储蓄意愿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度上升了3.6个百分点。
这种大势下,旅游消费是否会成为人们在过紧日子预期的前列选择,或者频次会不会收缩,都是需要再观察的。一旦家庭旅游支出压缩,这种旅游消费能力的变化对旅游企业的产品设计和投放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在这个发展周期,私人游艇、高尔夫旅游等这些之前被视为高端旅游业态,甚至一些顶奢旅游产品,即使特殊人群有这种消费能力,锣鼓喧天、大张旗鼓宣传推进都不算明智。
其四,旅游的“去旅游企业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大疫三年,很可能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旅游观念和旅游习惯方式。休闲活动正在代替传统的旅游出行,成为人们更愿意深度体验享受的“惊喜发现”。周末最火的项目是什么?到公园支个帐篷露营,还都是免费的公园。带点吃的喝的,带上扑克桌游,就能消磨一整天。除了公园里卖冰棍的,哪个旅游企业能赚到这份钱?其他许多在小红书上最火的项目,比如桨板、飞盘、溯溪、骑行等等,基本不需要旅游企业参与的。
旅游的“去旅游企业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旅游与旅游企业无关”,更是一个有些极端但暗含一定合理性的趋势判断。其实,一些发达国家近些年已经明显反映出了这个趋势。易水几年前与多位旅游部门驻外机构相关人士闲聊,他们都说到了欧美民众的全家自助游、休闲游已经不再需要传统旅游企业参与到出游环节中。疫情爆发前,英国龙头旅游企业、活了178年的世界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的倒闭,都在注解着这一态势。
由于人口基数以及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我们这边旅游的“去旅游企业化”趋势,不会那么快到来。但由于疫情的激发,这个过程也极有可能明显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