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河,属北运河水系,发源于怀柔区桥梓后山南坡,至史山汇集散水,南行经桃山村前,流向顺义区二张营村东南,过巽峰桥下,直沿官庄、毛家营、姚店、马圈东等村,在顺义县治西门外三里处,南行至衙门村东北,汇为水地,沙多淤塞,沿岸良田,旧时常有水溢之患。再东流迳泥河村南,有北关外水注入之。
河水自此而南至海洪石桥北,又有散水汇入,曲折南下,至寨辛庄,略显浩瀚,一带水波。平时水静沙明,涨则溢入温榆河。温榆河,东流至通县东关外,入北运河。古代小中河进入桃山地后,在村西北、村南,形成坑塘湿地,为农牧生产、民居提供了不竭的水源,积存了丰厚的宜耕、宜牧的腐植壤,孕育了早期古镇文明,是古代桃山之地建城设镇的必要条件。
村域人文历史略
古渔阳县治所
春秋及战国时期,桃山一带为燕国腹地。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筑千里长城,沿长城腹里设置郡县。多数专家考证,今怀柔、密云交界处的北房镇梨园庄村南即为最初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治所。渔阳郡、县治所在今怀柔之地存续近900年,期间虽有迁置,但未远离故地。

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改元“天兴”。根据《魏书》:“天兴元年三月,渔阳库傉韬聚众反”,“七月,渔阳乌丸库傉韬复聚党为寇”。由此史料推想,北魏初期的渔阳县仍在今怀柔北房镇域。
而北魏后期,渔阳郡治自今北房镇地,东移至雍奴县,即今天的武清县。郡领雍奴、潞、无终、渔阳、土垠、徐无等六县。史学家尹均科先生认为:北魏后期渔阳郡治东迁时,所属之“渔阳县”县治也迁置今庙城桃山村。
尹教授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渔阳郡之渔阳县,有渔阳城、安乐城,有桃花山”推论,北魏时期渔阳县内的桃花山,即桃山,位于今怀柔、顺义二县边界。
山下有桃山村,属怀柔县,附近有较大规模古代聚落遗址(中科院地理所李宝田曾前往考察,有报告)。遗址就是北魏之渔阳县治。按照尹先生的判断,渔阳县治其东北有渔阳故城(今梨园庄南);南有安乐城(今顺义衙门村),近有桃花山(今桃山)。基本符合古籍中记述的方位。据此,暂且可说桃山村附近的古城遗址是北魏时期的渔阳县治,但仍待文物再出以确证。
北魏孝武帝雍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今桃山之地在东魏境内,东魏存续十六年后,地归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