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均科考证认为,东魏时期的渔阳郡治迁雍奴;渔阳县治在怀柔庙城镇属的桃山村。而梨园庄村南的渔阳县城仅仅是“渔阳故城”。两魏以及北齐、北周政权更替过程中,幽州渔阳之地发生了大规模战争,战争摧毁了原来的渔阳城。北齐代东魏后,将渔阳郡治所自雍奴西迁于“潞”(通州),渔阳县城仍在桃山。
1963年三月,北房镇梨园庄渔阳县故城旧址,南约一公里围里村,出土了渔阳县令傅隆显墓志铭。其铭文为:“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渔阳郡公曹,二代郡正,解褐平北将军,幽州治中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傅隆显铭”。渔阳县令傅隆显墓志进一步证明,当时正是朝代更替的乱世之际,战争残酷,城毁民亡。据此,专家认为当时的渔阳郡、渔阳县治,是因战乱城毁而他迁。
西魏恭帝三年(556)十二月,北周建立,但北齐各道行台仍在抵抗,应属战争固有之惯性,直至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北齐诸行台州县才投降,北周遂得幽州地。因而至公元578年,渔阳县仍然存在。
北周灭齐以后,设幽州总管,治所在蓟城,领燕、范阳、渔阳三郡。渔阳郡治在“潞”。领潞、雍奴、无终三县。而地处桃山的渔阳县,则属入北周幽州总管府,不再属渔阳郡。曾有“渔阳郡公曹,二代郡正”阶衔的傅隆显,当时已是幽州治下的“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至隋朝建立后,废“潞”之渔阳,移渔阳郡治于无终(隋末改渔阳县,即今蓟州区),新置渔阳郡、县。地处桃山的渔阳县不存,其地入昌平县。
古镇成村之背景
桃山及附近区域,唐代中期曾属燕州、归德郡以及所辖的辽西县。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燕州自幽州城(今北京),迁至幽州之北桃谷山(今昌平桃峪口南)。唐天宝元年(742)改燕州为归德郡,领辽西县。
《通典·州郡》载:归德郡“东至密云郡八十里,南至范阳郡九十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五十里,北至山五里。东南到后魏废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乾河山五里,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根据以上史料定位,唐代的燕州归德郡及所领辽西县治,应在今昌平县境东桃峪口附近,且遗址尚存。而引文中的“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中的“宋城镇”,正是今桃山之地。
因此,今怀柔县西南部桃山一带属于燕州归德郡辽西县地没太大疑问。从而可以证明,桃山一带早在唐代,就是一处以“宋城镇”为名称的军事戍守重镇。781年,燕州被朱滔所灭,辽西县改置为幽都县,并将治所南迁至幽州城。此后,包括宋城镇的桃山之地归属幽州昌平县。后唐天福元年(936)地归于契丹,仍属昌平县与并顺州怀柔县接壤(非明清以后之怀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