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今年这波旅游热的因素除了政策松动外,各地的宣传也是功不可没。
比如从今年5月开始,三亚就开始到处推介旅游,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
鼓浪屿、北海……很多城市都在大力推荐当地景点。
经历了长达几年的冷清,不仅游客想出门想疯了,旅游业也迫切地想回血。
以前总觉得可以“再等等”,但行业所失去的东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补得回来。
因为所需的人才、产业配套,在低迷的市场需求之下并非只是保持原状,而是在“退步”。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大理。
最近看到各种大理被挤爆、房间价格飞涨的帖子时,我一度非常吃惊。
因为印象中这根本不是什么“配套跟不上的新兴网红”,而是商业化程度非常高的旅游城市。
多年前,就有很多外地开发商和个体户来到洱海边,打造出了有名的网红民宿。
但因为极度依赖旅游业,大理在这几年所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民宿老板赚不到钱,干脆改行做了房产中介、卖普洱茶。
更多人想办法把民宿脱手,离开大理。
同样在萎缩的,还有导游行业。
济南一位资深导游表示,疫情以来身边已经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同行改行。
更尴尬的是,最近两年旅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行业,目前还在工作的导游主要是“70后”“80后”。
而他本人原本已是旅行社的管理人员,但因为最近旅游需求暴涨,不得不暂时重回一线。
哪怕是需求相对比较稳定的酒店,也出现了“业务退步”的迹象。
某旅游城市的五星级酒店被吐槽“前台挤满客人,房间水龙头漏水还没人修理。”
网上有相关从业人员表示,因为入住需求激增,酒店无论是人员培训还是人员数量上都明显跟不上。
“天天连轴转,根本忙不过来。”
明明游客和从业者都在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