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二明王为主题,间以和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内容,但又彼此相联的巨幅画卷。罗汉像依次分布在东、西、北三壁,皆有姓氏题记,两明王像在南壁大门两侧,亦有名字题记。观音阁壁画以铁线描为主,兼用兰叶描,勾勒填色,适当加晕染。高约2米的罗汉像衣线一笔到底,一气呵成,形成有如长卷般的构图,蔚为壮观。
历史印记

而让小探君真正感兴趣的是壁画的“三层皮”:根据绘画层次和画风的不同,经专家考证,观音阁壁画先后经三次绘制。最初是在元代,第二次是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以后的三十二年时间里,第三次是明万历末年。而此壁画在揭出以前,包括二楼题记在内,都被厚约1厘米的白灰层覆盖。其覆盖时间,应是清乾隆十八年独乐寺大修。
就像考古地层一样,壁画被层层包裹,在涂涂改改中留下历史的真实印记,比如“罗汉题记,内层包括有名字、住所和赞语等项内容,外层只写名字;内层的重修信士牌位被粉刷后,外层常画小草遮盖,不再反映”;又比如“十八名重修信士像有十六名经过涂改,有的把原有人物改头换面,有的改变服饰,有的刷掉重画”。一层又一层,时代变迁王朝更替,一介草民的所思所想也随之斗转星移。
蓟县白塔

从山门处望见白塔
独乐寺观音阁三层平台上向南开有一门,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在观音像身上,产生观音身披霞光的美景。如果站在山门望观音阁,透过这道门则正好可以看到观音的眼睛。而当人们顺着菩萨的目光向南望去,则可看到远处造型别致的白塔,那是与独乐寺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处古建筑。

蓟县白塔
梁思成《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中记载:“千年来作菩萨目光之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
要说起这座白塔,它的泉眼传说,它的跳舞小人,它的三层加护,它的地宫宝藏,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