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20年前,有一部反映古民居生活的纪录片《祖屋》在央视播出。这部片子亦曾远赴美国参加第34届国际影视节,并获得最高“银屏奖”。纪录片中的祖屋就是宏琳厝,作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古民居,它载入林众主编《中华旅游通典》,书上介绍了这栋古民居的概况:宏琳厝又称新壶里,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建于1795年,为木材商人黄作宾与其长子、六都巨富黄宏琳所建……
黄家义举
作为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功能完备,反映的是宏琳厝的物质文化层面,宏琳厝更有其精神文化方面的亮点,这要从始祖黄祖嘉(1755—1815年)说起。
黄祖嘉,字作宾,号寅轩。刘训瑺纂《民国闽清县志》中记录他夫人张氏的文字,可以侧面反映黄祖嘉的生平状况。该县志卷八《烈女传》介绍张氏:“邑六都名医黄祖嘉妻,嘉聘后年十九得瘵疾,数年未愈,遣媒请期,张父母以嘉贫且病,恐其死,不允其请。张氏闻之泣告曰:‘不嫁儿,彼死儿不独生,速嫁儿,为侍汤药,或得偕活’。父母知其志不移,许之嫁。后事夫甚勤,氏出汲及主馈,则悬铜器于床,嘱嘉敲之以代呼唤,嘉亦善调摄,由是病渐愈,而精于医矣!张氏多力能以纤脚之妇,转磨如飞椎髻,作苦历四十余年,佐夫购腴田建华屋,积产累万。嘉年六十有一卒,张氏谓其子妇及孙妇辈曰:‘吾今不哭而翁,吾之眼泪已于四十年前罄之矣!而翁以濒死之身,竟得寿终,有子四,有孙十六,有薄产有微名,天之待而翁厚矣!吾复何悲?’卒年六十有六。”
由于有贤妻张氏的精心照料,黄祖嘉带病之躯不但得以康复,反而因祸得福精于医术,并且成为一位成功的药材商人。黄祖嘉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开始建造房屋,他的长子黄宏琳续建,历时28年,于1823年建成。
若只是盖一座大房子,在历史上未必能留下美名,黄祖嘉与他的儿子黄宏琳都是有德行、好仁义的善心人士。县志记载:“黄玉波,字宏琳,号顷千,邑廪生,生平好学不倦,兼善理财,躬持家政三十年,积累十万金。凡有义举,必先提倡,无论伯叔兄弟嫁娶丧葬,力有未逮者,罔不捐赀以成其美,且尝取贫家债券悉焚之。壮年卜筑新壶,后之谈门望者莫不推之。”
众多义举之中,最为人称道者,当为捐资兴办崇文书院。这里不得不提及第四代孙黄联珪,他是宏琳厝中获咸丰皇帝颁发圣旨嘉奖的“闽清县候选同知”。县志载:“黄联珪,号达夫,邑人,幼习举子业,长援例捐同知衔。富于赀,急公好义。同治间,族人创建崇文书院,珪慨然捐巨资。光绪中,各乡绅耆以崇文改设文泉书院,珪子绍年善承父志,抽出祀田五千觔,首为倡捐,其热心兴学均属可嘉。”
崇文传统
崇文书院改设文泉书院,黄氏家族出力甚大,这也表达了他们崇文尊儒的理想。
刘训瑺在《文泉书院纪略》中也留下了忠实的记录:“都之新壶里为黄氏居,旧于麟田山麓建崇文书院,督课子弟以经费,弗充缺其膏伙,光绪己丑(1889年)黄君曾谋于众曰:为族养士不若为乡养士,为一乡养士不若为一邑养士。乃集诸同志,首先倡捐,各乡应之,计募万余金,购买田亩,仍崇文旧址拓而新之,名曰文泉书院。”
历史上的文泉书院,也就是如今的闽清二中。宏琳厝中有一块匾额“勤俭崇文”,这也是宏琳厝历代相传的祖训。
在宏琳厝还悬挂着一幅由郭沫若题写的“庄敬日强”四个大字匾额,除大字外,左边落款处还题写着三列小字:“直斋学兄属。廿九年十月,郭沫若书。”宏琳厝第六代孙黄开绳(1895—1957年),字直斋。这是郭沫若题赠黄开绳的墨宝,源自《礼记·表记》中的“君子庄敬日强”,题字意在表达要做庄严持重的君子,中国人要自立自强。那么,郭沫若又是如何结识化学家黄开绳?
郭沫若于1914年到达日本,次年在冈山六高三部医科专业学习,1918年进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黄开绳于1916年赴日本留学,最初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学习,然后进入九州大学学习化学。郭沫若和黄开绳是在九州大学时的同学,两人曾有密切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