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沪乡空间,原为海沈村村民文化活动室,但由于和民宅集中区域有一定距离,老年人觉得不方便。经研究,文化活动室被搬迁至更靠近民宅的倪家宅路上。这里改建为一个文化空间,呈现上世纪惠南镇的农村生活场景。
每一处公共节点,更新后都变得更加吸引人。比如改变门口朝向,让大门正对主干道,路人一目了然,远远就能看到落地玻璃门,从而有一种想进去“逛逛”的渴望。
比如,文化空间布置得像城市书店,风格清新美丽,而展览架上摆放的商品和城市里的不同,有列为非遗的手工艺品、当地特色文创产品等。
其实每个服务节点单独拿出来,都不稀奇,城市里更吸引眼球的设计比比皆是,但它们是在整体思考乡村空间、功能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位置调整和美化,仿佛散落在蓝天白云下、农田稻浪里的一颗颗珍珠,在村庄各处,扮演不同的公共角色。
不动民宅,因势利导
在动手改建前,常青院士团队先对海沈村作了一番系统化考察。
不少人觉得,上海的乡村民宅并无特色,对比苏浙一带粉墙黛瓦、风景如画的江南乡村,上海乡村似乎“没什么看头”。也因此,上海乡村住宅尝试了多种模式,最后都期望能达成一个目标:拆了重造,美丽变身。
然而常青并没这么想。他把走出农耕语境的上海乡土建筑风貌分为几种。
一为20世纪80至90年代留下来的翻建传统农舍,以灰瓦坡顶及水泥砂浆抹面墙体、铝合金门窗、简化的卷曲脊饰等为显著特征;
二为新世纪前后上海欧陆风格流行时期廉价模仿的洋楼,彩色机瓦坡顶、瓷砖装饰墙面、不锈钢门窗及护栏等特征给人留下印象;
三为近年来一些专业建筑师设计的新风土建筑,在材料、工艺和审美上更具现代感,已接近较高品质的城镇建筑。
常青认为,海沈村有些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建造手法,今天看来依然精美,是村落的文化历史,也是村落的风貌之一。
村内有一处老宅,是上海传统乡村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安全隐患突出,面临倒塌危险。设计团队采用保护性措施整体修缮,实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王红军作了一番具体解释。上海乡村传统的三开间农宅,堂屋和前廊是重要的“过渡空间”,类似于人们从内部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时的一个“缓冲带”,承担了一部分公共生活,比如邻居们在此闲聊、活动,但可以不打扰内部的私人空间,成为公共交流的重要媒介。
而当代新农宅大多是城市住宅的翻版,不是从农村生活角度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