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乡村仍然需要一个动态延续的状态,比如老人需要一个院子、一个前场、一个存放农具的仓库等。对于喜爱交流的熟人社会而言,大家一起在院子里、门廊下晒太阳、闲聊,是乡村美好生活的必需。
如今,这处修旧如旧的老宅被取名为“海沈记忆”,主要用于展示村庄的非遗活动和产品。连廊成为点睛之笔。连廊下,村民在此交流、观赏院落的花卉,甚至安静发呆。
那么海沈村的民居怎么办?答案是“因势利导”。
设计团队没有把所有农宅都刷成黛瓦粉墙,更多在近人尺度的公共空间做文章。
例如在民居院子的外围,增加了一排镂空、低矮的白色围墙,部分遮挡民宅底楼场景,也让整条街道有了统一的视觉亮点符号,看起来清爽多了。简单的围墙处理,就达到街道景观美化的作用。它们就像建筑的基座、托盘一样,协调统一,成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限,兼具风貌展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沈村基本为网格化的联排民宅,稻田区和住宅区相对集中。这和它的历史有关。这一带地处长三角平原下游,经过了上世纪中叶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在人工干预下,水系呈规则网格状,就连小水网也不是纯自然的形态。乡村宅基地沿着道路和水岸生长,由此形成整齐的联排。
“这样的人地格局是历史发展叠加的结果,也是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村庄像一本可以深度阅读的书。”王红军说,因此设计时,村庄的空间格局几乎不作变动。
乡村房屋的美丑不能简单从外观是否整洁、风格是否统一来判断,它们本身就在诉说所处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进行真实而多样的表达。
宅院尽可能保留,凸出优美的一面,作一些视觉整理,而非重建,这是海沈村可供参考之处。
正如常青所说,希望找到适应上海乡建的设计方法和实施途径,而不只是推出建筑师的“作品秀”。
整村运营,仿佛一个景区
王馨怡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每逢节假日,她会来到海沈村自己开的咖啡馆,穿上围裙,忙前忙后。
她不是海沈村人,只是在一次偶然的参观中被海沈村吸引,成了村里年纪最小的“乡村创客”,决定在这里开一间咖啡馆。在妈妈的支持下,她课余时间来店里做咖啡,平日则由妈妈打理店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