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中华花怎么养2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粽子飘香。吃粽子、划龙舟,已经成为人们过端午最常用的习俗。可你知道,在古代,人们过端午还有哪些习俗吗?
角黍和竞渡流传至今
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博物馆里过端午》主题展览策展人介绍,汉代时,佩戴五色丝和桃印等厌胜物开始出现在端午习俗当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角黍和竞渡也出现在了端午习俗当中,这也是今天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的前生。
清 粉彩雕瓷龙舟
隋唐到宋元时期,端午节的习俗日渐丰富起来,粽子成为端午节指定食品,射柳、赠扇等端午节风俗已经出现。宋代的端午节还出现了捕蟾蜍的风俗。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除了大家熟知的喝雄黄酒以外,制作和佩戴荷包香囊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热门风俗。
清青缎平金绣云蝠长寿荷包
为了制药驱邪避瘟抓蟾蜍
古文献记载中,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日”,而端午节的时间正是五月初五,所以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习俗大都围绕着驱邪避瘟的主旨展开。
“就比如我们如今习惯在端午用艾叶洗澡,其实这个风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一直伴随着人们的代代相传,绵延数千年时光,流传至今。”
民国重庆钟亚大药房洗澡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博物馆里过端午》主题展览策展人说,古人认为蟾蜍是一种有灵性、“上应月魄”的生物。抓蟾蜍,也就成为了古代人们在端午为了驱邪避瘟而举行的活动。
其实端午与蟾蜍渊源颇深。清代《吴越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捉虾蟆,取蟾酥也。”
可见,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古代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据说蟾酥可用来解毒,治疮瘤疙瘩。
而这一习俗,被古人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夏景戏婴图》下方的山石边,两个孩子正在玩一只用红绳系着的蟾蜍。
不过,现在蟾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这个旧习自然也就废掉了。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数千年岁月里,端午节还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浴兰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节有“女儿节”这个别称,这里的“女儿节”是特指父母之“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