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30多个民族过端午节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陈永亮教授表示:“端午节在我国南北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步演变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
主要存在两个特点:一是节日名称和时间逐步相同。端午节有的地方称为“端阳节”“天中节”“五月节”等,有的地方又分为“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如《奉节县志》记载“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末端午。”随着端午假期的推广和普及,端午节的名称和时间逐步确定为“五月初五”,但各地在准备过节和形式上仍然各具特色。
二是节日民俗形式逐步趋同。菖蒲、雄黄酒,插艾叶蒲草、粽子、赛龙舟、五彩线等是端午民俗有效的民俗符号表达。如重庆《巴县志》记载“五月五日为天中节,俗曰端五,家家引菖蒲雄黄酒,插艾叶菖蒲……”而北方有些地区要在五月初一开始过节,五月一日挂葫芦、系五彩线、做荷包等习俗,在五月五日正式过节,挂葫芦、系五彩线、做荷包等民俗活动成为端午节的前奏。
大门口挂菖蒲和艾草
陈永亮还提到,据民俗材料显示,我国包括汉、满、蒙古、苗、土家等30多个民族都过端午节,在这个时间节点几乎都有除病辟邪、吃粽子等共同民俗意义,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特点。
来源: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石亨 付迪西 实习生 何玲超
来源: 重庆晨报
七彩中华花怎么养3
江西景德镇,古称昌南,素有“瓷都”之美誉。碧绿的昌江穿城而过,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昌江区紫晶路上,依山而建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大气恢宏。
前身为1954年开馆的景德镇陶瓷馆,是新中国第一家陶瓷专题博物馆。2015年10月,改造完成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占地面积近5.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馆内收藏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时期的陶瓷佳作共5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641件(套),涵盖了景德镇陶瓷史中各时期的代表品种。
千年窑火传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主体建筑共有7层,其建筑设计蕴含不少陶瓷元素:玻璃幕墙的花纹宛如瓷器表面的“冰裂纹”,一层大厅形似窑炉的炉膛,各层之间由长长的通廊连接,其造型仿照古代烧瓷用的龙窑。
博物馆基本陈列“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分为5个单元:“水土宜陶、天赐景德”“技术创新、体系完备”“千年窑火、举世闻名”“名家辈出、传承跨越”“国瓷时代、铸魂塑形”。又软又黏的泥土,如何成为光滑如玉的瓷器?景德镇何以成为闻名世界的瓷都?瓷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