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两年巡护员后,刘义迎来新挑战——从野外监测调至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学习对朱鹮的饲养、繁育、救护。
“想扩大朱鹮种群,就要‘两条腿走路’:野外保护、人工繁育,两方面同时发力。”那时,刘义成天琢磨的是饲料配比、孵化时长、雌雄配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朱鹮保护站里,第一只人工孵化幼鸟破壳而出,技术员们喜出望外;又过两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大伙儿奔走相告,激动得掉下泪来……
牧鹮人把科研成果写在朱鹮种群的恢复与繁衍上。路宝忠领衔的“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成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光推移,朱鹮种群日渐复壮,身影越飞越远;深山小城里,发动群众的步子,也越迈越大——专业保护力有未逮时,“保护站 信息员 农户”等模式应运而生。
走进溢水镇刘庄村,草木葱茏,清幽静谧。“30多年前,我家飞来一对朱鹮。”76岁的任万枝指着门前的大树说,“巢建得很高,我们喊它‘富贵鸟’。”
“贵客”来访,举家动员。当时,任万枝的母亲张兰已年过七旬。白天,任万枝下地干活,老太太就搬着躺椅,坐在树下看护鸟巢;傍晚,儿子回家,接替母亲,彻夜守护;孙子任文明,退伍后则成为一名朱鹮饲养员。
“朱鹮胆子小,我赶牛耕田时,就拔些干草,塞住牛铃铛。”像任万枝一样,刘庄人都爱鸟,朱鹮也越聚越多。怕鸟儿受惊,老乡们很少养狗,红白喜事也不放炮。大伙儿下田插秧,朱鹮跟在后面,啄食泥鳅黄鳝;人进一步,鸟跟一步,其乐融融。几十年下来,刘庄的山谷里,孵育朱鹮近百只。
除了动员农户护鹮,还招募信息员——发现朱鹮新的营巢地、夜宿地,或者病、弱、伤的朱鹮,信息员及时上报,专业人员核查确认后,给予奖励。
溢水镇后坝河村民杜益国,就是个找巢能手。去年,他途经县城一家医院后面的树林,看见朱鹮进进出出。凭多年经验,杜益国钻进林子,抬头一看,竟有8个新筑的鸟巢!
“我赶忙掏出手机,拨给刘义,他也惊讶得不敢相信:怎么会这么多?不一会儿,就派人来查看。”这两年,杜益国发现了55个朱鹮新巢。
“发现的新巢多,正说明朱鹮种群在壮大。”刘义解释。
一路走来,朱鹮保护专业力量在不断加强。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此时的刘义、李昌明已年过五十,然而与30年前的小伙子一样,哥俩儿依旧是护鹮主力——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刘义担任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李昌明则是保护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