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用‘土法’,也讲科学,朱鹮数量低位徘徊的困境终被突破。”路宝忠感慨。
苦苦坚守,终获回报——迈入21世纪门槛时,朱鹮的野外种群、人工种群,数量双双破百。
放鹮记
“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
清晨6点,洋县华阳镇的山谷里,透着凉意。“90后”饲养员张璐起个大早,开始整装巡山。
说是“山”,其实是个巨型护鸟笼——占地90亩。这里是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绿色大网里栖息着91只朱鹮。
“来,开饭了!”张璐打开笼门,提桶倒出泥鳅。朱鹮踱着步子,慢慢围拢过来。“这里是半野化驯养,为朱鹮的引种、放飞做好准备。”
这位“90后”姑娘的工作,看似稀松平常,但从种群保护的角度看,意义不小。进入新世纪后,朱鹮种群数量日渐扩大,异地保护、野化放归,逐步提上日程。
“洋县唯一的朱鹮种群,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疫情,难逃灭顶之灾。”陕西省林业局教授级高工常秀云介绍,2002年3月,从洋县引种的60只朱鹮,成功跨越秦岭,被调至位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异地保护,“在秦岭以北扩大人工饲养种群,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59岁的常秀云,跟朱鹮打了半辈子交道。1983年,她进入省林业局后,第一次出差,便是姚家沟。
“从野外来,到野外去。把人工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常秀云说,“放归是好事儿,但放哪里、怎么放,是门大学问。”
2007年5月,“朱鹮回家”首程起飞。在离洋县约100公里的陕西宁陕县,26只朱鹮放归野外。站在宁陕寨沟村,常秀云看着鸟儿飞进山林,“像嫁闺女一样,既欣慰又担心,百感交集。好在,它们后来经受住了考验。”
宁陕放归之后,常秀云又瞄上了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秦岭以北、黄河流域。由于跨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异议,“宁陕、洋县同在秦岭南麓,但铜川耀州跨山越河,鸟儿受不了咋办?”
常秀云却信心满满。2013年、2015年,耀州区沮河流域,先后迎来两批次62只朱鹮。如今,已诞下小朱鹮近百只。
“朱鹮栖息地正以洋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在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看来,这一趋势可概括为“四个扩展”——
从洋县扩至秦岭:如今,在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多个县区,均有朱鹮活动,其栖息地覆盖陕西秦岭地区,以自然扩散、就地保护为主;
从长江流域扩至黄河流域:2013年以来,铜川、宝鸡、西安等地发现朱鹮踪迹,其栖息地跨过秦岭,以人为扩散、野化放归为主;
从陕西扩至全国:帮助河南、浙江等地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以种源、技术输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