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众多水果中,芒果、荔枝、龙眼最深得人心。龙眼晒干了称桂圆,多数人得见,生果直接吃,两广福建等南方之外的不常得见挂树的果,攀上枝头边摘边吃。好的龙眼肉厚脆口,甜腻还要带点香,有些培育好的品种大颗甜脆而不香,土点的老品种够香却籽大肉薄,均不能叫人十分满意。也有又甜又香的,比如有名的石硖龙眼,原产地是广东南海,现在广西种植最广的就是此品种。
清《龙眼谱》记:“粤之龙眼,当十叶为第一,十叶之名,俗化作石硖,石与十音类,硖与叶音似,其实此种则名十叶,盖凡龙眼叶或七片八片一桠不等,故因以别其种也。”以前不懂,以为石硖是个地名,现在了解石硖名称的来历,特意到单位院里龙眼树下攀枝数叶片,一桠八叶居多,偶有七叶十叶,看来非石硖品种也。
南方果树大多喜阳,龙眼阳气足,吃多火气大,咽燥喉干,严重者流鼻血,所以一次不宜多吃,或者食后凉茶一杯,把燥热给清凉掉。《神农本草经》载: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神通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龙眼好处不少,要益血安神,聪明益智,还是多吃点好,大不了多喝凉茶。
左思写《吴都赋》,洋洋洒洒,恢弘壮丽,其中写到南方果木:“其果则丹橘馀甘,荔枝之林。槟榔无柯,椰叶无阴。龙眼橄榄,棎榴御霜。结根比景之阴,列挺衡山之阳。”刘达注吴都赋云:龙眼,如荔枝而小,圆如弹丸,味甘,胜荔枝。苍梧、交址、南海、合浦皆献之,山中人家亦种之。龙眼上千年前就为人熟知,主要产地就在岭南,还是南方有佳木。
苏颂描述龙眼,则说:今闽、广、蜀地出荔枝的地方都有龙眼,龙眼树高二三丈,像荔枝而枝叶微小,冬季不凋。春末夏初,开细白花。七月果实成熟,壳为青黄色,有鳞甲样的纹理,圆形,大如弹丸,核像木梡子但不坚。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甘甜如蜜。龙眼树结果实非常多,每枝结二三十颗,呈穗状像葡萄。
龙眼的花很小很密,不凑近看不宜分辨,花儿凑成一簇,下雨也不易打落。看院里的龙眼树,花多而密时就知道今年挂果多,稀疏时则少,单双年份不同,都成了规律,看着果多果少,我就知道自己来院里工作多少年了。龙眼核够圆,小时候用来做弹弓的子弹,只是质量太轻,轻飘飘的,射不远。
龙眼晒干成了龙眼干,也称桂圆,去壳即是桂圆肉,可煲汤、泡酒、煮水饮用。四川八宝茶其中一宝就是桂圆,带着壳泡,似乎不大容易泡出味道。家庭泡些补血补气的补酒,桂圆是必不可少的一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补益则以龙眼为良。因为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平和。但其实龙眼对普通人也是比较补的,老人家常告诫年轻人少吃慎喝,补过了过犹不及,反而有害,不是燥热长痘痘,就是郁结生疮。我在中医院的五行书吧翻看白话彩图版的《本草纲目》,当中说:“内有痰火即湿滞停饮者忌服。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宜忌用。”不过年轻人嘴馋,特别是小孩儿,哪管什么痰火郁结,照吃无误。而且冬天宜滋补,用以煲汤,不仅于补有益,还能在汤中增添果甜味。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诗赞:“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味比荔枝真是奴。”我觉得王郡守有点夸大了,每年夏季荔枝龙眼都吃不少,从小到大从不间断,都好吃,谁也不是谁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