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运的城市。两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北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等众多标志性建筑。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不仅见证了奥运健儿们创造的奇迹,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拓意义。
在这座宏伟建筑的背后,鸟巢的中国设计主持人李兴钢功不可没。正是由于他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他承担使命和挑战的勇气,以及他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两位著名建筑师的通力合作,鸟巢才为我们所熟知。
仅仅十年后,李兴钢又面临了人生中的另一个挑战,那就是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
从2008年到2022年,从北四环的鸟巢到距离市中心80多公里的延庆,李兴钢一直在走。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指导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彩》,将为你介绍双奥场馆设计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
,持续时间:00:30
用脚丈量,用心设计他在海陀山
为冬奥会建造一个巨大的现代化比赛场馆
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李兴钢从城市走进了大山。有了“鸟巢”的设计经验,李兴钢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的设计方案充满信心。但是当他第一次踏入海陀山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任务打破了他之前对建筑的所有认知。
海驼山海拔2241米,是北京第二高峰。其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分赛场为16平方公里。建筑设计既要满足高海拔、大面积的要求,又要兼顾山区的生态和环保,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是极其困难的。
此外,为防止全球疫情对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北京冬奥会采取闭环方式进行统一管理。这意味着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等所有人的生活。需要集中在海陀山上,相当于在山上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镇。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建造现代建筑,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在李兴钢是前所未有的。他只能选择一条笨拙的路,就是一次次把脚踩进这座大山。那时候海驼山还没有路。为了勘察环境,李兴钢不得不步行上山,然后从山顶走下来。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好事多磨。经过反复侦察,李兴钢意识到,如果要把整个海拓山打造成世界级的比赛场地,难点不在于盖房子,而在于如何在山上盖房子。为此,李兴钢从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中汲取灵感,决定采用西南山居的方式,也就是俗称的“吊脚楼”。就是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竖起一根木桩,然后搭建一个木平台,最后在平台上建一个房子。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不破坏环境。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场馆可根据需要拆卸,恢复原有地形地貌,实现“山地场馆,生态冬奥”的美好愿景。
最终,一座功能丰富、低碳环保的现代化场馆拔地而起,这件“作品”完美诠释了李兴钢建筑设计的内在理念——“景观几何”。
不要忘记你充满理想的创新精神
他在建筑领域创造了理想的“景观几何学”[/s2/]
“天地之夫是万物之逆程,时光是百代之过客”,既是李白的名句,也是李兴钢的一种理想境界:既有情怀,又有俯视人生的豪迈。在建筑上,他也有自己对美感和理想境界的追求——“风景几何”。
简单来说,“景观几何”就是将“自然”融入建筑本身,构建一个理想的客厅空,让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让人在自然中生活和工作,这也正是李兴钢一直努力的方向。
1987年,李兴钢来到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从最初的零基础到完全融入,他对建筑近乎痴迷。在他的整个大学生活中,除了画草图,李兴钢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他的老师注意到了他的勤奋和努力。1990年,在老师的推荐下,李兴钢来到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当时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充满了陌生和好奇,职业建筑师的身份让他比以前更加忙碌。然而一次故宫之旅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在他的心里种下了“风景几何”的种子。从那以后,李兴钢经常说,“故宫和北京是他们的起源。”只是在当时那颗种子萌发之后,才有了现在的“风景几何”理论,这也是他后来坚持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