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emo”(注:emo是网络用语,意为“抑郁”)“我什么都不想做”……你在朋友圈见过这样的话吗?你有没有一瞬间感到悲观、沮丧、绝望,尤其是在现阶段,有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对于提高幸福感、走出坏心情有着专业的“解决方案”,他也有很多切身体会——“写点东西,写的时候要沉浸其中,写得像神一样。当你打开窗户时,天已经快亮了。这是我的幸运时刻和巅峰体验。”“一节课很顺利,所有的学生都在点头微笑。”我兴致勃勃地讲“运动,尤其是半小时以上的散步和跑步,不能代替当时的快感”...这些提升幸福感的经验,对当下的每一个年轻人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问自己为什么容易感到不快乐之前,你要明白,这大概是当代一些年轻人的共性。常见问题一定要在社会上找原因。年轻人往往把口头上的“emo”挂在后面,这是外部社会原因和内部心理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价值观冲突。这些外部因素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层面,表现为竞争的加剧、不确定性的增强和目标的不明确。
竞争感往往会让人有逃避的冲动,然后在不甘落后和放弃奋斗的分离中艰难度日。同时,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更加注重归属感、爱与尊重、自我实现。再加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缺乏意义感。
用那些让你骄傲的亮点重新定义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镜子”——这往往包括社会比较、对周围人的评价等。自我认知的偏差在优秀学生中非常普遍。很多同学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并不是学习最好的,最全能的,最“讨人喜欢”的。这种“碎镜自我”会让人产生危机感。
然而,只有打破,才能重生。如果过去的自己被打破了,你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自己”来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培养积极自我的第一个方法是发现自己的优点,看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学生来说,曾经,“我”的优势可能仅仅建立在学习成绩上,而现在,“我”可能需要发现其他的优势。
请你想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开心,特别顺利。这也许是你的优势,也许是打球,社会工作活动,或者人际关系广,朋友多...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用它们去对抗那些不请自来的低谷时刻,用那些让你骄傲的高峰时刻重新定义自己。
培养积极自我的第二个方法是看“我所拥有的”。除了智力,“我”还有很多社会资本——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关心,老师同学的帮助,都能带来广泛的社会支持,让人有底气往前走。
第三种方式是看“我能”做什么。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即我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判断。
培养“自我效能感”,首先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实习或社会工作的进展,兴趣爱好的展示。其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包括更加努力地克服当前的挑战和挫折,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我们更擅长的其他事情上。
生理上的孤独不一定等于心理上的孤独
“社交恐惧”是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描述。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指向精神社交焦虑障碍,而是描述在陌生的环境中或与陌生人交往时不知所措的状态。与参加热闹的聚会相比,一些年轻人更喜欢在舒适的环境中自娱自乐,以缓解孤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理孤独和心理孤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觉选择独处不等于“社交恐惧”。
如果你喜欢独处,你能享受独处带来的安静的快乐,那么独处是必不可少的。也许这也可以成为一些高度敏感的人激发灵感的时刻。
而心理上的孤独感,是指即使身处人群中或繁忙的地方,也觉得与周围格格不入。这才是真正的孤独。
大多数人的“社交恐惧”更像是害羞。背后的心理可能是害怕在别人面前尴尬,害怕被人批评嘲笑,是完美主义的体现。本质上,这类人并不排斥社交,甚至不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