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请点击详情下载报告!”
4月26日起,清华师生首次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到5月21日,师生已完成22项大规模核酸检测。清华大学校医院检验科先后在清华园街道11个采样点(双清园社区、禾庆元社区、蓝旗营社区、工会活动中心、重楼社区、南楼社区、西北社区、街道后院、科技园阳光大厅、工地、冷链)承担了9项大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任务。
截至5月26日,校医院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管总数为20447支,累计250827人次。仅用了一个月,远超2021年校医院核酸检测工作量的两倍(106477人次)。
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核酸检测报告背后经历了什么过程?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01试管的“一天”
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诞生”整体包含四个环节。
首先,样品和试剂准备。
"样品制备是指我们的取样人员收集样品并将其送到检验室实验室."医院实验室主任董源解释说,“这个过程听起来像是一个人的努力,但它涉及到许多人的努力。”无论是全院医务工作者冒着酷暑大规模采样后累得抬不起胳膊,还是后勤师傅17天不休息及时送样,看似简单的制样步骤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付出。
样品准备好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待测样品的数量,调配相应数量的核酸提取试剂和扩增试剂,并对反应体系进行准确的制备和包装。
核酸检测工作现场
第二步,提取样本核酸。
“核酸检测的过程并不是样本来了就能报告检测结果,也不是血常规那么简单。”由于检测样本数量较多,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对每管样本逐一验收,然后摇匀样本。目前大规模筛查普遍采用混合采样,检测前需要将混合样本充分摇匀,确保每个样本都能被实验检测到。
一个简单的摇动过程,每支试管至少需要15秒,当试管达到2万支时,“大家的手臂和手腕都因为摇动时间长而酸痛”。
冲击后加入样品,即将待测样品转移到预载板上。“对于每个试管取样,我们需要执行拧开盖子、取样和加盖三个步骤。这个过程基本是两个工作人员完成,这样采样速度才能达到最快。”董源口中的“板”字,指的是反应板。每个试管样本对应于反应板上的一个孔,阴性和阳性质控品被移除。每个板可用于92管样品。
“我们这个强壮的小伙子进实验室做了一个上午的测试,他的极限工作量可以是8到9板。由于不断加样或重复拧螺丝、开盖的动作,大家半天都处于手臂抽筋或手抖的状态。”
核酸样本管
第三步是PCR产物扩增。【/s2/】所谓扩增,是指利用PCR仪,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当的温度延伸,可以快速扩增待测样品的靶DNA/RNA核酸。
每台PCR检测仪器2小时只能做一板,即92人次的核酸检测。起初校医院只有两台PCR仪,通宵运行很难满足如此巨大的检测需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校医院的PCR扩增仪器增加到了4台。目前,校医院的检测能力已从每天736管增加到2200多管。随着一体机的引入和开放,检测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一般来说,一台新的一体机从安装调试到最终使用,需要15-20天的时间。但是校医院的实验室把这个过程缩短到了36个小时,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机的安装、实验室改装和调试实验。这一突破的实现,是医院各方共同合作,医务工作者放弃休息,连续工作的结果。
检验科新引进的一体机
核酸检测的最后一步是读取数据。一旦结果出现异常,需要重新测量、重新提取和扩增,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污染和重新测量。复试又要2-3个小时,需要重新防护,重新进入避难所实验室,直到结果出来。最后是检验数据统计上报、核酸报告、工作环境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收尾工作。看起来简单到1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