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各项指标都很好,咳痰有力,可以转回普通病房了!”5月2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静来到重症监护室查房。一天前,他所在的胸外科团队在耳鼻喉科和麻醉科的协作下,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气管肿瘤切除手术,无需气管插管,保持自主呼吸。这种手术在全国还是比较少见的,帮助患者解决了失声的问题。
潘先生在一次常规术前检查中发现颈部气管肿瘤。当地医院改进检查后,医生告诉他肿瘤需要手术。然而,由于肿瘤位于非常高的位置,靠近喉咙的环状软骨,他不得不切除整个喉咙,这意味着他在手术后再也不能说话。
无法接受这一治疗结果的潘先生通过“精准预约平台”找到了仁济医院胸外科团队,希望寻求“第二种方法”。
主任赵晓静看完资料后决定尽快安排潘先生住院治疗。在进行了核酸阴性等必要检查后,潘先生通过绿色通道住进了东方医院。
由于肿瘤位于气管壁后方,在其他医院普通的支气管镜活检无法确定肿瘤的性质。因此,潘先生住院后,主任首先安排了超声支气管镜(EBUS)检查,由林医生在团队中操作。通过支气管镜和超声技术的结合,对肿瘤进行了准确的穿刺和活检。
活检结果很快显示病变为涎腺肿瘤,不能排除腺样囊性癌。这意味着手术必须立即进行。
赵晓静主任找到耳鼻喉科主任李继平,研究了患者的CT影像和支气管镜检查,决定尽可能保留患者的咽喉,切除部分环状软骨和气管,进行气道重建。
同时,赵主任与麻醉科商量,决定采用非气管插管,保持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法。这样就没有了气管插管的干扰,既降低了气管后壁肿瘤手术切除及气道重建时气管吻合的难度,又减轻了术后咽喉、胸部的不适,加速了恢复。
就在一个月前,仁济医院胸外科与麻醉科合作,完成了一例不经气管插管,保持自主呼吸的胸腔镜气管肿瘤手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多部门的配合下,手术方案已经制定。5月23日下午,这场高难度的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开始了。手术由和执行,林医生和丁医生协助,麻醉科由医生和朱医生执行。
手术前评估,患者的肿瘤非常高,接近环状软骨,直径近3厘米。为了彻底切除肿瘤,两位专家合作切除了患者的部分环状软骨和4厘米长的气管。然后术中屈曲患者颈部,进行气管端端吻合和气道重建。
手术难度很大,但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不到两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肿瘤被完全切除,患者的语言功能得以保留。
仁济医院胸外科是中国最早的食管肺外科基地之一。目前该科一年完成手术2000余例,熟练进行胸腔镜、单孔胸腔镜等各种类型的肺叶、肺段、食管、纵隔肿瘤手术。在胸部肿瘤治疗方面有规范的诊疗标准,在早期肺癌阳性检出率、晚期肺癌综合治疗、胸腔镜技术临床应用等方面领先。疫情发生以来,仁济医院胸外科做到了不懈怠、不摇摆、不转移,与其他科室通力合作的目标。近一个多月来,完成了两例无气管插管、保持自主呼吸的高难度气管肿瘤手术。
作者:唐
编辑:姜鹏
编辑:范立平
作者: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