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个核酸结果处理起来,难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人事数据报表丢失怎么办?
董源举了两个例子。部分核酸检测志愿者在扫码识别考生身份信息时,未能将身份信息录入信息系统。或者采样扫描条码时试管被错误识别,导致信息遗漏错误。
不管情况有多复杂,董源作为检验科主任,每次大规模筛查都留在最后。通过与同事联系等方式,对所有未确认的信息进行处理,确保每一个核酸样本都找到自己的“归属”。 02医务工作者20天很难想象
20多万人的核酸检测背后,有一个不到20人的检测团队。从5月份开始,检验科的18名医护人员,除了一名休产假的和三名因年龄原因不方便在收容所工作的老同志外,负责保障科室的日常门诊和急诊工作。
剩下的14人已经集体上阵,全部参与核酸检测。一旦接到大规模筛查检测任务,检验科会调配医护人员支持核酸检测。医护人员按照8:00-14:00、14:00-18:00、18:00-22: 00、22:00-次日凌晨2:00四班制轮班工作。【/s2/】有时候开不了班次,会延长入库时间,缩短入库次数,以保证尽快把所有采样结果发出去。
4月30日,董源从早上8点到凌晨2点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让她从实验室出来就感觉“腰疼得像断了一样”。除了这类极端情况外,加班到凌晨超过12小时,是这段时间以来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常态。
避难所的条件很差。即使空全调,工作人员一次工作4-6小时(穿防护服的极限时间为6小时)。他们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经常被淋得湿透。戴着防护手套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赵露的手因汗水而发白。周宝新和托马斯·李浑身湿透,防护服里的汗水都能从水里拧出来。何李娟的孩子们形容他母亲脸颊上的面具疤痕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印记”。党支部书记、校医院方舱实验室创始人张秀梅把一切都摆在第一位。
避难所工作后的医务人员
除了任务繁重,还有不断变化的疫情带来的挑战。董源说,“自从大规模筛查以来,整个实验室都没有休息过。没人说我想休息。大家上夜班不休息。他们跟我说可以,想尽办法往单位跑。”
部门员工与董源的聊天记录
从5月14日开始,学校严格关闭校门,董源主动报名成为驻校医护人员之一。15号晚上,半夜做完核酸检测任务回家已经是23:00了。董源连夜收拾行李,准备入住双清公寓。当她到家时,她四岁的女儿还在等她妈妈回来。
“我特别不好意思跟她说我妈要收拾东西去上班了,和其他同事要去找大病毒,让你早点去操场。我接过行李箱,没想到孩子又哭又闹,所以她很理解,就自己钻进了行李箱。她对我说:'妈妈,请带我走吧,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寻找大病毒。'”说着,董源不禁哽咽起来。“还有其他同事都是双薪家庭,只能把孩子和老人留给别人照顾。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来支持我们的核酸检测工作,但是没有人抱怨。”
自5月疫情爆发以来,检验科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连续20天努力工作。他们在戴月的日子里,以医院为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从医院党委、党员干部到全体工作人员,我们团结一心,谁也不退缩。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卫我们清华校园,保护我们的学生!”
作者:张艺璇 选稿:郑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