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的手机有一个包括她在内的20多人的微信群。一行16人,来自四川德阳三中初三3班。14年前,这个班有40名学生在准备中考,但在5月12日导致近7万人遇难的地震后,只剩下16名学生。
去年9月2日,这个群空活跃起来,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同学们纷纷转发同一条消息:“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TT6-8级比赛中,由毛经典、和组成的中国队2-0战胜荷兰队夺得金牌。”
在包括她自己在内的这16个人眼里,很难把曾经的王睿和残奥会冠军联系在一起,但说到乒乓球,这个伏笔还是可以找到的。
这位新科冠军,在赛场上霸气果断,曾经安静腼腆。每当老师要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她就会立刻把头埋起来,好像藏在衣领里。她上课几乎不举手,“我能答就绝不答。”下课了,她也是一个人在教室里画画。她曾经认为“设计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只有在大课间的时候,她才会瞬间释放一天积累的能量,突然飞出去只是为了抢一个乒乓球台,但她从来没有想过从事体育运动。“那时候我是体育差生,投篮的时候连半个篮筐都摸不到。长跑也是垫底,我们班只有乒乓球还行。”
到了第三天,球桌就变得不好抢了。“备考班被安排在三层教学楼最里面的教室,那里最安静,离楼梯最远。”在他的命运被揭露的那天下午,王睿正在上地理课。第一,他感觉“后面的同学都在震桌子”。然后有窗户的那面墙倒了,前台的男生喊:“地震了,快躲到桌子底下。”当王瑞刚躲起来时,大楼倒塌了。
小书桌帮助王睿承受巨大的预制板,但他的右腿太重了,无法抽搐。她清楚地听到男孩们在安慰哭泣的女孩。10多分钟后,她听到父母在叫她的名字。大约半个小时后,救援官兵来了。"讨论救援计划的声音清晰可闻."王睿被困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很难救出她。10多个小时后,她再次看到废墟外的世界,但右腿肌肉坏死,不得不截肢。
身体的变化就像放大镜,可以把外界的目光聚集到一个点上,产生火焰,燃烧王睿的自尊。她有适应假肢的能力,但总是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她曾希望“找个地方能让我躲一辈子。”2009年,残联选拔乒乓球运动员的机会成了王睿的救命稻草。“起初,我要么去争取冠军,要么逃到队里。”
逃避是有代价的。起初,王睿使用的生活假肢重约5公斤,膝关节被锁定。跑去接球的时候,经常因为突然解锁而支撑不住。“砰,我摔倒了,我都没来得及反应。”摔倒成了第一课。虽然更换运动假肢已经基本解决了问题,但是在截肢部位较高的情况下,2.5kg的体重还是很难完全稳定下来。训练时一出汗,残肢就会在接收腔内扭动,很快连接部分就会磨损,经常出血。为了避免感染,王睿不得不每天用消毒剂进行训练。训练量大了,瓶子很快见底。
酒精“太疼容易结痂”,碘伏“有颜色,不好看”,王睿最终选择了双氧水。“起泡后伤口干得很快,一般一夜后就不再有血丝了。”她消毒的“经验”一直沿用至今。10多年来,每到夏天,这块伤疤都要经历被揭开再愈合的过程,但处理伤口的心态早已大不相同。
“一开始,我每天都想回家。”王睿又想逃避了,但比起那双眼睛和被帮助带来的无力感,身体上的疼痛已经不是问题,她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慢慢地,在和队友们熟悉起来,听他们讲述海外比赛甚至打奥运会的经历后,“痛”被王睿当成了打更高水平比赛的门槛。她入队晚,为了赶上队友,每天练8个小时。她的伤口破了,要请半天假“加速结痂”。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她看到了合适的时机。“早上坚持住,下午休息,就可以了。
努力激发了她曾经在学校证明过的天赋。2010年,练球不到一年的王睿参加了四川省运会。她第一次参加正式的乒乓球比赛,并进入了决赛。
她第一局胜利成功,“还是有点膨胀”,但第二局落后两三分。她有点慌,拼命追赶,却始终没能扳回比分。当所有人都期待她力挽狂澜的时候,王睿脑子里已经有了解除武装的想法。“我怕输,追不上比分就不想打了。”王睿承认,在她最近获胜的地方,她又逃脱了。
虽然获得了人生第一枚奖牌,但赛后却被教练批评了很久。“作为一名运动员,无论输赢,至少要有不放弃的精神。落后就放弃,不是一个运动员应有的态度。”最后,王睿意识到,技术上的不足也许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但“努力”这个词是需要走一辈子的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