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她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并去收容所接受治疗。然而,对她来说,这只是继续“战斗”的另一个战场。隔离期间,她在向党组织提交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CPC)。在这段抗击疫情的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当地最危险的党员先走,最困难的党员先干,再苦再累。他们义无反顾,为了大家放弃了家庭。我被这些老党员的奉献和坚持深深震撼和感动,更加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加入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组织的决心和信念。”
刘:我们要争取疫情领域的胜利!
刘作为上海市第一位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双百精英教练计划”的年轻教练,执教以来先后将不同项目的20多名运动员输送到高等集训单位,其中包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女子手球冠军沙,集训的女篮在上海市运动会等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当她被安排做志愿者领队时,她感到有些不安。“其实,我也不知道。作为教练,肯定没问题。作为志愿者领队,是第一次,但请放心,我会完成任务的!”
在支援居委会期间,父亲不幸得了轻微脑梗,母亲想瞒着她,以免影响防疫工作。但是父亲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她只好向女儿求助。刘立即联系医院配药,并通过小区的铁马护栏匆匆见到了母亲。交出药后,她立即开车回驻地,回到队里继续战斗。我妈只看到她白色防护服和防护口罩后面女儿迷离的眼神。其实,刘很想摘下口罩给妈妈看看自己,但她忍住了冲动,千万不能违反黄埔体育馆志愿者防疫的纪律要求,这关系到几十个志愿者团队的集体安全。
于志坤:三次穿过房子但没有进去。
于志坤是3月底区体育局第二批支援街道的志愿者。他一直吃住在办公室里。在参与社区支持后,他被隔离在办公室,因为一些志愿者被感染了。4月15日,体育局领导请于志坤等部分同志回家休息。马上到了小区门口,他看到群里有改建体育馆隔离点的通知。他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在群里回了一句“我先回去了。”隔离点重建后,于志坤负责三点所有工作人员和隔离人员的物资保障。作为三点的“总经理”,他积极联系各方供应商,紧盯每件商品的发货时间,每天往返仓库收发相关物资二三十次。同时,他要掌握各类物品的保管和消耗,保证物资充足。卢湾体育中心隔离点有600多张床位,230名工作人员。目前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48500余件、消毒防疫用品15300余件、生活用品12400余件、饮用水1500箱。
5月3日,卢湾体育馆隔离点计划关闭。于志坤决定回家前把材料查清楚,好好对接。到了5月6日,他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还在路上,他又收到一条消息,区防控领导小组决定重启卢湾体育馆隔离点。这一次,他在车上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又食言了。爸爸对材料仓库最熟悉了,他还要回去。我们都做自己的事好吗?”5月8日,体育局82名同志复工,于志坤担起了接同事的重任。当他再次经过自己小区门口时,并没有过多停留。“感觉小区既熟悉又陌生,不敢让儿子下来,怕一棵金松。”说话间,于志坤的眼眶有些湿润。
赵一博: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一博是一个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也是单位里最年轻的同志。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向所在居委会报告,并参加了志愿者工作。4月15日,得知卢湾体育馆已改为临时隔离转移点后,他打了几次电话,但因在防控楼,无法参加志愿者工作。最后,当社区在5月初解封时,赵一博尽快申请了隔离点的工作。到达后,他抓紧时间了解隔离点,学习防疫标准。除了专班的后勤工作,他还积极参与社区居委会的防疫工作,从核对核酸检测注册码,帮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进行网上挂号,到引导居民有序排队,送物资到家等。,积极做好居民委员会交办的各种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赵一博看到单位里很多老党员,即使身体不好,仍然义无反顾地来到隔离点。有的父母把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有的把年迈的父母交给兄弟姐妹或伴侣,他们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就来到了疫情的第一线。“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战胜疫情、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希望命令下达后我能第一个上去!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疫情前线,赵一博逐字逐句写下了他的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