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刘莉名列其中。
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期间,这位美丽优雅的长发女子带领队员为9支参赛国家队的运动员开发了比赛队服。
从时装秀到冰雪体育场
2018年底,刘莉接到一项特殊任务——为即将参加2019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的中国运动员隋文静和韩聪定制比赛服装。这是刘莉队首次为冰雪运动员设计比赛服。一开始她觉得把衣服设计的漂亮就够了,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冰雪运动制服有很多门道。比赛专用服装必须满足运动员做大量高难度动作的要求,所以衣服质量要轻,面料要有弹性。这些东西之后才能考虑装饰效果。”她说。
刘丽边做边摸索。她带着团队成员加班加点,三周内为两位运动员定制了六套衣服。令人惊讶的是,隋文静和韩聪穿着刘莉队定制的服装赢得了比赛的冠军。“第一次接触冰雪运动制服的开发,可以帮助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我们很幸福!”刘掩饰不住她的兴奋。
那次比赛后,刘莉开始将目光从华丽的时装秀转向冰雪运动赛场。国内顶尖的运动员是她的理想模特,虎龙台成了她的新“秀”。
“与时装秀的华丽相比,为运动员开发比赛服装更具挑战性。同时也可以用来科普,让更多人知道比赛服装和装备的重要性。而且,有机会让顶尖运动员做我的模特,我觉得很幸运,也很自豪。”刘莉说。
知道的越多,刘莉对冰雪运动服装的理解和思考也就越深。“运动员95%以上的好成绩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但衣服和装备至少不能拖住他们。在顶级选手的比赛中,0.01秒可以决定一枚奖牌的归属。为了实现这0.01秒的超越,我们不得不通过科技帮助服装和装备做到极致。”她说。
长期以来,我国的冰雪运动员一直穿着国外品牌的比赛队服。通过对刘莉队队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国外提供的部分比赛服并不适合中国运动员。
于是,她开始思考为更多从事冰雪运动的运动员设计比赛服,并在2019年成功申请到了科技部的项目支持。
设定“快、护、暖、美”四大目标
在北京冬奥会筹备期间,刘莉作为国家重点R&D计划“冬季运动与训练竞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的总负责人,带领项目组10家单位汇聚全行业优质资源,攻坚克难。根据要求,她瞄准我国冰雪运动中的重点优势项目,开始为短道速滑、大道速滑、花样滑冰等有望争夺金牌的项目制作比赛服装。
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项目?
从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开始,刘莉的团队分析了历届冬奥会和世界杯奖牌运动员的比赛服装,绘制了结构图,找出了细节特征,收集了多位冰雪运动员穿过的比赛服装。
他们把这些制服拿到实验室,逐一检测分析,寻找藏在衣服里的玄机。其中国外某知名运动品牌的比赛服,是十几年前做的。可能是老化了,但在减阻方面依然表现优异,这让刘莉觉得不可思议。
经过充分调研,刘莉为自主设计的冰雪运动制服设定了“快速、防护、保暖、美观”四大关键技术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降低速滑制服的阻力,使冰刀不断裂短道速滑制服的面料,使冬奥会制服具有高保暖性能,使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战袍”在方便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同时彰显其美...
为了满足比赛的要求,刘莉团队设定了5%的减阻目标。但事实上,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
“必须从源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刘莉说,从理论创新到编织新面料,从增加弹性到寻找有利于减阻的机理和结构...这些工作都是由国内科学家主导的。
在设计短道速滑比赛服时,刘莉和他的团队成员创新性地采用3D打印、胶印或激光雕刻等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减阻功能的凹面纹理面料,使短道速滑比赛服的阻力降低了10%。
服装设计出来后,还要在风洞中进行测试和筛选。这些衣服的风洞测试花费了1000多个小时,而刘莉和他的团队成员在风洞中花费的时间是这个数字的两到三倍。
谈到自己的团队,刘莉直言“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在这个30多人的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女生。“现在的女生更有韧性,更能吃苦,综合素质更高。在风洞测试的时候,他们陪着我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当他们累了,他们躺在桌子上或在地上休息。吃饭基本靠泡面和零食,毫无怨言。”刘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