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后,给运动员试穿衣服,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调整。来自刘莉的学生颜屋回忆说,为了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服装需求和试穿感受,刘丽经常从北京驱车6到7个小时到河北的训练基地,两个月完成了400多名国家运动员的三维数据采集。
据回忆,中国速滑运动员高在比赛中按照模特的设计进行面料的制作。团队对比了56种服装结构,单独做了21种帽子。
让高兴的是,2021年9月,高穿着她和队员们自己研制的比赛服,在速滑“中国杯”世界500米速滑大赛上,以33秒83的成绩打破了个人纪录,取得了全国最好成绩。
开始为国家游泳队设计比赛服装。
作为项目负责人,刘莉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创新”,她本人就是一名实践者。
在花样滑冰比赛的服装设计中,刘莉创新性地融入了中国水墨元素和苏绣技法,展现了中国文化和民族底蕴,赢得了运动员的认可。
除了科学研究,刘莉还向学生传授创新思想。作为老师,刘莉非常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不独断专行。
刘莉博士生王兰敏说:“有时候,因为我们年轻,知识面窄,我们的想法可能不够成熟,但我们的老师不会攻击我们。她一直强调独立思考,鼓励我们不断创新,还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她学到的新知识。”
此外,刘莉教学生如何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面对压力和处理突发事件。
刘莉研究生李一萌回忆说,在为北京冬奥会设计花样滑冰比赛服的时候,由于训练强度的突然加大和临近比赛心理压力的倍增,运动员的体重和体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此时比赛在即,他们设计的比赛服已经全部装饰完毕。
“如果在原有基础上调整服装,时间太紧,任务太艰巨!”李一萌说。
面对这一意外情况,刘莉迅速做出了反应。她说运动员的服装必须合身舒适,不能影响运动员的表现。为此,她调动了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联系工厂紧急复印,联系苏绣老师刺绣,再到后期制作和装修。她带领队员夜以继日地为运动员重新制作比赛服,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认可。
现在,回忆起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刘莉感慨万千。“这是一次艰难而又有收获的旅程。”她说,自己和队员都有一种和时间赛跑的使命感,这种压力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才稍微释放。
然而,就在一些运动员已经开始为下届奥运会做准备的时候,刘莉已经出发了。前段时间,她接到了为夏季奥运会设计比赛服装的任务——为国家游泳队开发一件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衬衫”。
“继续研发,精益求精。”刘莉希望我国早日具备自主研发竞赛服装的能力。她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会对中国开发的比赛制服竖起大拇指。
本报记者代肖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