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家女排队员朱云英。
原女排国手朱云英只用了6年时间,就成立了一个每周培训5000多人、与约40所中小学合作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一切的起点,来自于2015年底的一场聚会。
1978年出生的朱云英成了青年名人。她17岁入选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随队征战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
2002年,在她事业的黄金时期,朱云英提前退役,然后去复旦大学深造。
2015年10月,中国女排“白银一代”队员与郎平在香港相遇。前任老师的一句话,让朱云英重新燃起了对排球的热爱。
“聚会上,刀郎坐在我旁边。她很关心我,知道我的情况。她拍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以你的能力和对排球的热爱,你可以为这个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
“那时候生活比较安逸,处于比较迷茫的阶段。郎的话,唤醒了梦者,点亮了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朱云英说。
朱云英(右一)与郎平合影。
不做就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这是朱云英的性格。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工商登记和民办非企业的资格审查手续。以她命名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以排球为核心项目。
创业之初,朱云英就把目光放在了校园里。她说,当时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并不多,因为学校在选择俱乐部的时候要求非常高,体育课程进校园基本都是以公益为导向的。
但是,朱云英认为,一项运动要做强做大,最重要的着力点一定在学校,因为“场地、孩子、宝贵的时间都集中在校园里”。
在朱云英看来,长期以来,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并且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而青少年排球的普及和文化滞后,市场化更是难上加难。
这与排球运动难度系数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入门门槛,对场地和教练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有关。
尽管如此,朱云英认为排球运动有很大的潜力成为中国女子第一团体运动,因为排球运动在文化传承、素质建设、运动安全、审美标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朱云英与学校的合作在第一年受到挑战,刚开始笑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起初,朱云英将一个学期的课程目标定为大多数孩子能连续垫30次球。从她自己的职业运动经历来看,这个目标并不难。
然而,一学期16门课下来,她和同事发现90%的孩子都很难做到。少数运动基础好的孩子可以做200多连垫,但很多孩子只能做5、6对空连垫。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竞技体育的天才运动员的培养,和教普通孩子的大集团课程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我们是职业运动员,但是校园课程缺乏实践经验的软肋已经暴露出来了。”她说。
朱云英还记得创业之初踩的“雷”。有些学校有6个班,每个班有46名学生。总共有276个孩子在大操场上一起上课。维持秩序和组织队伍需要很多时间。有效的排球课程时间很短。
有的学校打算练习垫墙,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墙;有的合作学校在远离上海市中心的青浦区,甚至在苏州,教练每次都要走3个多小时……
好在经过一两年的不懈沟通和磨合,通过教案的不断优化和整改,通过教练组的态度和信念,俱乐部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课程设置也不断得到学校的好评和认可。
朱云英主动上门,带着自己对体育的想法,谈了十几所早期合作的学校。她依然感激第一所向俱乐部敞开大门的学校——上海徐汇逸夫小学。
随着俱乐部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一些学校纷纷伸出橄榄枝,欢迎俱乐部将青少年体育文化和课程带入校园。
“现在如果合作,我们希望学校真正理解体育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补缺’。校长是领导者,体育组是推动者。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可非常重要。”朱云英说。
如今,上海云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上海市四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的公立、私立、国际中小学约40所,专职教练26人,每周培训5000余次。除了排球,羽毛球和橄榄球也加入了跑步项目。
“这几年来,我能感觉到学校对体育的需求很大,不仅仅是排球。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体育,体育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非常缺乏,专业的体校也不是家长的首选。家长希望孩子能兼顾学业,所以校园体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之间有非常大的空空间。”朱云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