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是冰壶自媒体“冰壶派”微博账号的七岁生日,几乎国内所有冰壶名将、业内“大咖”都第一时间送上祝福,国手许静韬、梅杰、刘金莉和花样滑冰冬奥会冠军隋文静、网球名将郑洁还亲临线下活动助阵。对于一个“民间号”来说,排面着实不小。
姜博“领衔”冰壶国手许静韬、梅杰、花滑奥运冠军隋文静、网球名将郑洁为冰壶派庆生。
拥有67.1万粉丝的冰壶派,是国内冰壶自媒体的“顶流”。而冰壶派的创始人姜博,也从一名“小粉丝”成了圈里人。“我不是一个做事能持之以恒的人,冰壶派是我坚持最久的事。”姜博说。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90后”的姜博来自辽宁鞍山,她的微信头像是自己打冰壶的卡通画,微信号里也有个curling(冰壶)。
2009年,还在上高中的她,从电视中看到了中国女子冰壶队夺得世锦赛冠军的比赛,对这项运动和这支队伍一见钟情。“特别振奋人心。”她说,“当时课业很紧张,压力很大。看到她们为冷门项目实现突破,很受鼓舞。”
从此,姜博成了一名冰壶爱好者。高考结束后,她还专门去了一趟哈尔滨,就是为了近距离感受冰壶运动的魅力。第一次见到冰壶场,第一次面对头顶世界冠军光环的大姐姐们,姜博既兴奋又紧张。队员们则十分友善,还送了她好多徽章、在国外买的纪念品和小零食。姜博回家时,队员们正好赴北京集训。大家同乘一列火车,队员们帮她把卧铺票换到同一车厢,一路上对她照顾有加。“很感动。”如今回想起来,姜博感觉自己与偶像们建立联系的过程“很奇妙,也很有缘分”。
姜博如今也是一名业余高手。
而中国女壶队长王冰玉的一句话,更是成了姜博择业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大学时,她拿着照片找王冰玉签名。当时两人已经熟识,王冰玉知道姜博在大学参与媒体方面的社团工作,特意在签名后面加了一句:加油!勇往直前的小记者。这句话给了姜博很大动力,后来,她来到北京发展,并顺利成为一名互联网体育媒体编辑。
北京冬奥会前,姜博与王冰玉的工作地点刚好都在北京冬奥组委。两人在食堂吃工作餐,聊起此事,笑称恍如隔世。“这13年,我一直与冰壶紧密关联,它已经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姜博觉得自己和冰壶特别有缘,“现在我已不只是单纯的喜爱,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把它‘安利’给更多人。”
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而姜博创办冰壶派的初衷也很简单:分享资讯,留住那些热爱冰壶的人。
“2009年女壶夺冠时,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但后续又很少有人关注了。每当我想了解中国队的动态,却没有途径,关注国外资讯就更难了。”姜博说,当时冰壶“粉丝”有个QQ群,但大家都没有了解业内新闻、追踪名将动态的稳定渠道,久而久之,绝大多数人都“脱粉”了,“所以我想创建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这儿能够看到最全面、最专业的中文冰壶资讯。只要你喜欢冰壶,就能在这儿了解冰壶的事儿。只要你喜欢,就能在这儿找到热爱冰壶的人。”
姜博选择了发布便捷且关注度高的微博作为平台,“派”代表着轻松、快乐,“希望在竞技之外,更多人能感受冰壶运动的氛围,给生活增加一些色彩。”姜博说。如今,冰壶派的“粉丝”已超过67万,比好多国手都多。2015年6月30日,冰壶派在京举办了第一次线下活动,甚至有香港的壶迷看到消息后打“飞的”来参加,刚刚拿到世锦赛亚军的中国轮椅冰壶队也到场助阵。从此以后,这一天就成了冰壶派的生日。
姜博采访北京冬奥会。
就像创业一样,在把冰壶派“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姜博也曾无数次想要放弃。“赶上大赛,在赛场泡一天,饭都吃不上一口,还要赶着发稿。或者工作很忙的时候,偏偏冰壶圈出了大事,想做深度内容却没精力。”姜博笑言自己是处女座,自我要求很高,“我就会想,为啥要给自己逼成这样啊?好好看比赛,享受热爱的东西不好吗?”
每当这种时候,姜博就跟自己说,这一定不是你的极限,再更新一条微博,再翻译一篇外电,又是一个最新的“派”。果然,每次看到网友们热情的留言,业内人士的褒扬、赞赏,她就又浑身是劲儿了。“我这人吧,人家一肯定我,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地往前冲,觉得啥困难都不叫事儿。”姜博笑称自己可能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冰壶圈的朋友们知道我做这个很不容易,所以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圈内各个领域的人,包括‘粉丝’都给我很多支持,这是我一直能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