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安赛龙的中文名字和中国名将谌龙有关,其实不然。这个名字是他的中文老师起的,“安”取自他丹麦语姓氏的发音,“赛”是参加比赛的意思,“而‘龙’是因为老师告诉我,男人就应该像龙一样。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很多中国球迷笑言安赛龙是“中文十级”,顺口溜和古诗词比自己说的都好。“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去北京训练过两次,却不能很好地和中国球员交流,这让我感觉很可惜。”在一名中国教练的建议下,安赛龙在20岁时开始学习中文,“运动员的生活总是两点一线,比赛压力也很大。学中文可以转移一点注意力,缓解压力。我那时还想,如果会说中文,说不定退役后能去中国当教练呢。”
中文是世界上公认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对于母语是印欧语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开始,安赛龙在丹麦找了一位老师教他写汉字,“写汉字太难了,需要每天花很多时间练习。”业余时间不多的他,又找到一位在北京的老师,通过网络教他认读和口语。很快,安赛龙就能用简单的汉语接受采访,还能跟中国球员交流、用汉字发微博,“这给了我很大动力。”
为继续提高中文水平,安赛龙下了不少功夫,比赛时还抽空上课、做作业,排队、等车等碎片化时间也用来听中文播客。慢慢的,老师开始教他一些成语、古文,“有志者事竟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令他对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的智慧深感叹服。备战里约奥运会时,他学习了孟子的名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时很辛苦,压力很大,这段话很好地激励了我。”
安赛龙和女儿维维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如今,安赛龙已能熟练运用中文接受采访、与球迷互动,逢年过节他还会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发祝福视频,今年高考、中考时,他也特意录制视频为学子们加油鼓劲。“去中国比赛的时候,可以用中文点餐,还可以用手机软件叫网约车,在车上跟司机聊天,太方便了,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2020年秋天,安赛龙的女儿出生了。他给她取了中文名“安维佳”,乳名维维。在安赛龙孜孜不倦的“中文早教”之下,维维虽然还不太会说话,但有些常用汉语她已经能听懂了。安赛龙有时会带维维一起训练,甚至一起去比赛,感受和学习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有机会我一定会带女儿去中国,希望她未来能跟我一样喜爱中国文化。”